• 67阅读
  • 0回复

这里的每一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5
第2版()
专栏:

这里的每一步
本报记者 顾雷
曾有不少人,问我对柴达木盆地的印象,我回答得非常简单:生活很艰苦,也并不很艰苦。
进盆地以前,我听到的盆地生活是:喝不上水、住不上帐篷、饭是饥一顿饱一顿。我便买了许多干粮、罐头,在行装上作了露营的准备,外买一个军用水壶,背上水以防万一。到了盆地,非常后悔:挨了累不说,还被别人笑话了一阵,说我这种周到的准备不是时候,还说要是在1955年带这些东西还太少呢!
从此,我就在盆地中寻找人们1955年生活的痕迹。我曾行车千里横贯盆地,在它的边缘活动不少时日,翻过高山大岭、踏过望不到尽头的盐碱地带和戈壁;地质人员带着我爬过无数个陡梁,走进许多个彩色的储油构造,在戈壁上住过宿。我走着地质人员走过的路——一条只有地质人员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我看见被干旱折磨死的骆驼的骸骨、飞鸟的尸体,旁边有地质人员走过时留下的露营的灰烬;在这条路上,常常是日行千里,看不见村庄和人烟,也看不到一片水、一堆青草;在这条路上,不时遇到一堆杂乱的脚印,离开小路,向远方走去,不知道他们曾走到什么地方!我沿途走进过许多白色的帐篷,听着青年人述说过去艰难的生活。这时候,每每使我想到盆地工作的每一步,地质人员经受大自然考验的每一步,这是艰苦的一步啊!
1955年,柴达木的秘密开始被揭破了!在这三百六十多天中,地质人员的足迹,遍及盆地的主要角落,找到了上百个面积大、圈闭良好的储油构造,也找到了许多种其他矿藏。
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柴达木盆地,十分像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而生性傲慢的少女,对走进她身旁的每个人,都是冷酷无情的。当时,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证实以前曾有人深入盆地。属于这方面的传说是有的,大都是说试图穿过盆地的牧民,如何在中途饥渴而死,幸存者不得不丢下牲畜和财产走回头路,把恐怖带给死者的家属同邻人。大凡一种传说,经过几个人的嘴以后,总不会像原来那样朴实了,于是大家对柴达木的印象是:风刮石头跑,只有沙子没有草;熊成帮、狼成群,大蚊子能吃人;没有水,没有柴,渴死饿死无人埋!更有趣的,说有一种瞎熊,眼皮特别长,像门帘那样,它赶人的时候,跑一段路,掀起眼皮看看,再追。自然,这些传说有大部分被夸大了,但是,其中毕竟还有三分真实。
地质部六三二队工会主席刘占和,向我讲过开始进盆地的情形。他说:“我们是坐着车闯进来的,由寸步难行,到畅行无阻。”盆地原来没有路,想工作,必须探路。刘占和同其他几个人,走在全队的前面,任务是探清盆地南缘的道路,起点是噶尔穆,终点是芒崖。两个嘎斯车,一大一小,车上拉着汽油、粮食、干菜、水、柴;带的全部武器是:自卫用的枪、识别方向的罗盘、完成任务的决心。汽车翻沙梁、越碱滩、涉泥沼,车走到那里,那里就算有了路。
一天,走至中灶火,过翻浆地时,大车陷下去了,四个车轮直纺棉花。四月的柴达木还是冰冻的日子,早晨和晚上车子下边是冰,中午车下是水。大家跳下车,动手挖泥。挖一点,汽车往下沉一点。车上带的甜水快用完了,便吃咸水,吃下去就拉稀,周身都没有力量。于是大家四出打茅草,往车下垫。累了,睡在车旁泥地上。从4月5日到7日,整整三天三夜,尽管每个同志很苦,却没有人气馁,夜间休息的时候,还兴致勃勃地讲各种故事:“这算什么苦?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一步留下一个血印哪!”
第四天,车爬出了泥坑,继续向前走,整个一天,才走了五十公里。好容易到了那棱格勒河,车又被流沙困住了。这条河宽二十公里,中间全是流沙,风起处,细沙像波浪一样滚滚地流动。汽车在河中间,像被削去四肢的老牛,喘气虽粗,却难迈动一步。这天,风特别大,沙子被扬起,在空中起舞,天空弥漫着黄色的浓雾,十步外不见人;人不敢抬头,伸出手,能接住一把土。闯吧!走了一天,走了十公里,大伙躺在车底下睡了一夜,因为没法生火,每人吃了几块冰解渴。两天两夜,才通过了这条没有水的河。
就这样,他们夜以继日,十天走了七百公里,到了茫崖。沿途,他们用红柳枝给后来人做了记号。在一段路上,他们碰见不少被蒸干了的死骆驼和人的尸首,这大概是过去的商旅在这里亡命的。大家跳下车,把人的尸体掩埋了,用骆驼的骨头做路标,继续前行。
这一年,盆地里到处散布着六三二队和青海石油勘探局的人。有的乘车,有的骑骆驼,一面探路、一面进行普查工作。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每一个队所遇到的困难,都不比刘占和他们遇到的少。他们经常是三个或两个人,带上锤子、罗盘、水壶、干粮、标杆,到从没人走过的地方去。路上常想起对盆地的传说,内心的恐惧还是有的,于是大声地歌唱,用自己的声音鼓励自己往前走。中午,天气特别炎热,许多人把棉袄穿上,照他们的经验,穿空心棉袄有两大好处:一是里边空荡荡的,风容易进去,比穿单衣风凉;一是不容易晒透,免得把人蒸得透不过气来。有时,出外普查的人,迷失了方向,不得不躺在露天地上当“团长”;而回到家里的人,便在山头上或高地上燃起大火,招引迷失方向的伙伴们归来,有时一直等到天亮,又拖着疲劳的身子工作去了!在日常生活中,烧柴要亲手去打,骆驼拉的屎,舍不得丢掉,捡起来作燃料。说到菜,就是木耳、黄花菜、海带、粉条、腊肉。因为水供应不足,不洗脸、不洗脚已习以为常。每个人的脸变得黝黑了,身上已经很脏了,仍然是每天怀着愉快的情绪,去寻找任何一种矿藏的痕迹。在这许许多多困难中,人们常常说到水。一个地质人员告诉我:“当人渴得满嘴冒火,烧裂嘴唇,四肢无力的时候,觉得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水,而不是别的。”这并不是盆地没有水,而是刚进盆地没有找到甜水,有时虽然找到了,因为路途远、道路不好、车辆太少,运不上吃的。当时,水威胁着每一个地质人员。
六三二队一分队的三十多个人,接受了从红柳泉到冷湖的普查任务。要到冷湖,必得通过三百多公里的一段戈壁,中间没有水,也没有草。他们很高兴,每个人都相信“地上没有草,下面定有宝,没有水,准有油。”他们带上汽车、电台和所有生活用品出发了!开始,全队吃的水,都是从芒崖拉的,离工作起点二百多公里,愈往前走距离愈远。红柳泉也有水,却是苦的,吃过以后,每天要拉六、七次稀。出发的头几天,吃的芒崖水,因为供应不上,大家决定吃红柳泉的水,虽说拉稀,肚子可不难受,只是饿得快。为节省水,分队立了个制度:普查队员,每天出发只准带水一壶,不够的不添,剩下的交回;每人每天发一茶缸水,作刷牙、洗脸之用,不准洗脚;刷锅洗碗的水不能泼掉,给骆驼喝,或澄清了第二天再用。过了六、七天,发觉用水太多,索性把洗脸、刷牙的水减少半缸。这时,不知为什么,去拉水的车总是不回来了,三十多个人,只有两筒水,仅够吃两天了,全队的人都很紧张,水车不来怎么办呢!
支部书记郭贵学和队长巩志超商量。两个人都着急,耽心水车坏在路上,根本拉不来水,如何保证三十多个人的生命安全呢!全队正处在大戈壁的中间,向前或者退后,都要走一两百公里才有水。但是,也不能停在这里不动呀。讨论来、讨论去,决定断水前还要继续工作,往前走,好在还可以支持两天,说不定水车能赶上来,实在不行的时候,再向冷湖突。巩志超还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说只要有水给司机喝,其他人躺在车上不动,三、四天不喝水没有大问题。可是,如果在突围的时候,中途车子坏了又怎么办呢?两个人都想到一条办法:给大队部发电报,派车来急救,大家躺在地上等着。接着,召开了全体人员大会,说明了当前的严重情况,号召每一个人要沉着,不要单独向外跑,那是最危险的行动;并且一再说明:“领导上已想了许多办法,保证大家不会有危险。”还让大家讨论,看还有什么良策。讨论了一阵,仍然不外乎上面几个办法。散会以后,党支部召集党员、团员开会,要求每个党员、团员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镇静、坚定,要愉快地去动员大家活跃起来,不要为这件事惊慌。这天晚上,很多人不能早早入睡。歌声不时地从帐篷里传出,这歌声虽使人听得出并非是无忧无虑的,却没有惶恐的气氛。
水将要全部用完的这天,队员们照常出发工作,去寻找石油。这天,大家觉得太阳特别灼热,每个人也特别需要水了!一望无边的沙地,干旱得令人头晕。在很远很远的地平线上,地面反射出的光穿过大气,看去白茫茫一片,像是海洋,又像是微动的湖水。但是,这只是一种错觉,是使人失望的幻影。太阳,比往日落得快了,她是应该高高挂在一个地方不动,等着水车到来再去休息的,然而,太阳飞快地栽进大地,夜来临了!这时,摆在全队面前只有半桶水,这是全队的希望所在,也是恐怖的所在。这半桶水吃不吃呢?大家一致决议晚上不吃饭了,留下来带着突围,以备去挽救那个同志的生命,保证司机同志不会晕倒在方向盘上。队的领导人通知大家准备行装。许多人的心情更紧张了!明天,在路上等着他们的是什么呢?死亡?还是生存?这群年青人,现在还耽心一件事,那就是没有完成任务。离开这里是痛心的。
这时,希望还是有的。这两天往前走的时候,曾在路上丢下一些汽油筒和木牌子,上面写了许多字,大意是说:“老张同志,水没有了,务必星夜赶上我们。”或许拉水的老张看到了,说不定连夜赶到。是个令人难以安静的夜晚啊!深夜临近了,远处传来一声隐隐约约的喇叭声。希望把大家带出帐篷。遥远的地方、黑幕的边缘,有两盏灯闪着光,一步步逼近了,是老张开着水车到了!他说:“我看到牌子上的字了。”
我进盆地的时候,比那些经受艰苦生活的人迟了一年,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经历的困难的每一步。在访问的日子里,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着,到处可以吃到热的饭,尝到不少新鲜蔬菜的味道,喝过大柴旦、冷湖、芒崖的好水,住过活动房屋和新建的土木房子。到处,已没有人再为这些生活问题发愁了。柴达木盆地的生活翻了个身。每当我向这里的人询问过去生活的时候,他们总是那样从容、高兴地述说过去,似乎许多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些人中,有身经百战的部队指挥员同战士,有在朝鲜战场上开车与敌机周旋过的司机、有抗日战争时候的游击队员。他们说:“要说艰苦,是不能同过去比的,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了!何况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变了呢!”而年青的地质工作者说得更有趣:“因为我们有寻找宝藏的志趣和理想。你想,如果我们总蹲在东西长安街的沥青路上,只坐在昆明湖的游船里,石油从那里来呢!地质工作者嘛,就是要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出宝藏。”句句话充满着刚毅和勇敢。其实,这些话他们在刚进盆地的时候早就说过了,他们曾向全国人民说:“今天,我们住的是帐篷,明天会有排列整齐的房屋出现;崎岖不平的小道,会变成条条沥青马路;闲荡着的尕斯库勒湖,会变成游泳池;攀登困难、积雪常年不化的昆仑山,会变成代替人造冰的工厂。我们——年青的地质工作者,就要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竖立起油塔,就是要在荒凉的盆地里建立美好的家园。”于是用“是那昆仑山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的歌声,鼓舞着自己前进了!当我在马海、冷湖、芒崖地区看到高耸的钻塔的时候,我重新想到了他们的话和他们的歌,面对盆地的一切景象,我想:地质工作者们在步步走向胜利,柴达木盆地被征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