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近日开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5
第6版()
专栏:开罗通讯

近日开罗
本报记者 蒋元椿
开罗和整个埃及现在正等待着英、法侵略军全部撤退的那一天的到来。这一天临近了,它将标志着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埃及人民和全世界和平力量的胜利。
在开罗二百二十公里外的塞得港,英法部队的撤退已近最后阶段。此间报纸报道,最后一名侵略军即将离开埃及领土,报纸并刊登了英雄不屈的塞得港人民的照片,他们带着蔑视侵略者的气概,高举着“我们拥护纳赛尔”的旗帜示威游行。这里的记者都渴望着到塞得港,就地报道侵略者的暴行和塞得港人民的英勇事迹。有些外国记者正在访问运河区和西奈半岛。从伊士美利亚和苏伊士疏散出来的人民已经重返家园,在敌人撤退后,每天将有三千人被遣送回塞得港。重建塞得港和其他遭到破坏的城市的计划已经作出了。录下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到英法部队撤退这一连串事件的历史文献记录片已经摄制完毕,并已送给中国。
在开罗,这个很像上海的城市,一切如常,街上车水马龙。为了适合炎热的夏天气候,这里的电车都是敞开的,没有门也没有窗。像在中国一样,沿街许多小贩在兜售瓜子、花生、玩具和其它便宜的商品。这使我们想起了北京的街道。在街头的书摊上,可以看到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商店都开门营业,那些出卖金色埃及橘的水果店特别迷人。这儿从早晨八点钟到下午两点钟是工作时间。下班以后街上热闹非常。在开罗旧城,可以看到许多卖啤酒、香烟或各种日用品的商店,极像北京的店铺。店门前,一些埃及人坐着吸阿拉伯水烟管,点烟的灯放在地上,仿佛是一座小塔。
但是战争的痕迹历历在目。开罗仍然戒备着。晚上仍实行灯火管制,街上没有灯火。只有汽车的前灯和商店里面的灯光暗淡地照着街上的行人。尼罗河两岸的桥畔,兵士们站在防空壕里,高射炮的炮口指向蔚蓝色的天空。历史博物馆尚未开放,学校还没有开学。学校不上课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参加了民族解放军,同时许多学校已变成了急救站或支援前线的中心站。男女青年正受着军事和医疗训练。隶属民族解放军的国民警卫队列队走过街道,许多人背着步枪,但穿着平民服装。人们正在为难民募捐。九十年前上演过维尔迪的歌剧“阿伊达”的歌剧院里,今天正上演斯坦贝克的“月亮下去了”,它令人联想起塞得港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门庭冷落的旅馆也使人想到战争。冬季是旅行者最理想的季节。开罗的气候宛如十月的北京,不热也不冷,树木苍翠,绿草如茵,百花盛放。人们希望,在侵略军撤退后城市生活将一切如昔。不久以前,许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航空公司都宣布,开罗的航空客、货运输迅将恢复。听说四百个捷克斯洛伐克的旅客将在15日到达。驻在运河区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将到开罗度假。从10日夜晚起,埃及海的灯塔重放光明。
埃及人民热爱和平,他们知道怎样憎恨敌人,怎样热爱朋友。埃及人民十分重视中国人民的真诚支持。虽然我们到开罗才几天,但是我们已深深感受到埃及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军官、士兵和老百姓都向我们表示他们热爱中国人民。当我们驱车或者步行街上的时候,埃及人总是很惊奇地看我们,彼此说:“苏伊尼,苏伊尼!”(意即中国人)。在动物园里,一位坐在草地上的中年妇女迎着我们说:“真主保佑你们”。有一天在街上,一个人止住我们问:中国人吗?接着逐个地和我们热情握手,一面说着:欢迎,欢迎。要把所有这类的事都写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经过战争与和平、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的考验,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加强了。 (12月13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