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不要浪费运输力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6
第2版()
专栏:

不要浪费运输力量
本报记者 张竞
江苏省冰河冻港的枯水季节就要开始了。担负着南北物资中转任务的镇江码头和运河沿线的各个码头上,还堆积着大批的物资运不出去。这里有运往灾区的粮食,有供应人民过冬的煤炭,有石料、砖瓦等基本建设材料……许多地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这些物资。苏州专区的许多石灰窑,因为等不到西山运来的石料,已经减产、停工。各地需要的石灰也跟着紧张起来。据11月份统计,现在实际积压在码头和托运单位待运的物资,至少在二十万吨以上。可是,运河的水流过去了,时间滑过去了,物资不可能自动跑到需要它的地方去!因为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来为它们服务!
运输工具不够,固然是客观上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可是,在这紧张的关头,还在不断发生着浪费运输力量的事情。
人们早就知道,同类物资的对流运输,本身就是一种浪费,但至今还没有能设法消除这种现象,因而更加增添了运输上的紧张。就说砖瓦的运输吧。第四季度一到,各地基本建设单位忙着选购砖瓦,便不顾一切,只要哪里能买到就行。于是,在同一时期,长江以北的南通,跑到长江以南的常熟去运砖,而江南的上海又偏偏跑到对江的启东去买砖瓦,同样的砖瓦,却在一条航线上南北对流运来运去。看起来很紧张,实际上岂不是很大的浪费,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能统一的调度和管理一下呢?
在工具不够、运输繁忙的时候,尽量缩短船舶周转期,增加航次,就能够把运输的潜力充分发挥起来。当然,这需要运输部门、收货单位和装卸码头的通力合作。但偏偏有些收货单位,只图他们自己方便,不管运输怎么紧张,他们总是因循着一套旧制度、旧习惯,上班到,下班走,递单、化验等等,手续繁多,宁可船等人,不愿人就船。有一次,镇江航运局的○三八船队,要承载一万零九百六十包面粉运往外地,不料正在装船时,粮食局的下班时间到了,虽然再有二十分钟就可装完,航运局的同志再三请求继续装下去,但是,粮食局的同志始终没有同意。结果,为了“坚决执行办公制度”,只好停止装船。
当然,在装卸方面规定一定的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制度本身是为便利工作而服务的,当着工作环境和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制度也必须跟着改变,否则就会使工作遭到损失。事实上,有些制度、手续,如果决心改变一下,就可以节省很大的运力。无锡市最近在市内收运方面,因为简化了托运手续,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化验过程,一下就腾出很大的运力,以往每日只能周转二十四次,现在最高的已可周转四十五次,提高效率87.5%。这是一个多么有说服力的对比!
运、收双方联系得不好,常常会延长装卸的时间,有一次镇江航管局的四个船队往盱眙县运麦种,由于县粮局和小堆头粮库在卸货工作上准备不充分,船队和粮站双方之间联系不够,四个船队因为停船待卸,共损失了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吨天,可完成镇江到清江三个航次一千五百三十六吨。
现在,时间更加宝贵了!人为的浪费是完全可能用主观的努力来制止的。希望那些主管这份工作的部门,不论是运输部门,不论是托运单位或收货单位,都来关心充分利用现有运输工具的力量,把物资迅速运出去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