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在大渡河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6
第4版()
专栏:

在大渡河畔
新华社记者 李耐因
我们乘坐的汽车翻过拔海两千五百公尺的二郎山峰顶,就进入一个新的天地。车子在山北面向山顶爬的时候,在我们面前的是:浓密的树丛上结着白霜,天空不时飘来雨丝和雪花,雾气从深谷升起,和头顶上的滚滚怒云连接。我们车子像在云层中浮游,真担心被雨雪拦阻在路上。可是刚刚翻到山南坡,暖烘烘的太阳就透过车窗晒到我们身上了,一切云雾瘴气都消失了,眼前景色一览无余。远方是亮晶晶的雪山,偶尔有一朵白云飘过山峰。山南坡是光秃秃的。黄色的公路嵌镶着赤褐色的山石和枯草,像绸带一样飘旋而下。
司机紧张地把着方向盘,车子沿着山坡向山下滑行。但是车上的乘客们却早已忍耐不住了:“大渡河在哪里?”
我们在山坳的华露寺停息的时候,已经远远地望见了大渡河晶莹的腰身,下午进入泸定县城以后,就到河边了。
我们到达了二十年前工农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到达了著名的长征路上的天险。当我们还是年青的游击队员和解放军战士的时候,红军勇士强渡泸定桥的英雄故事,曾经鼓舞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和艰险。现在我们不再是听说,而是就要亲眼看到这座著名的桥了。“走啊,去看铁索桥啊!”
泸定县的一个同志,带领着我们这群兴奋得闹哄哄的人们向街心走去。泸定只有一条不长的大街,是傍着大渡河东岸修建的。我们只走了一半,就看到街右出现了一座古旧的大门,飞檐合瓦很像北方古老的庙堂,檐下悬着一块黑漆大匾,上面写着三个金色大字:“泸定桥”。
走进大门就站到铁索桥头上。几根胳膊粗的铁索从我们的脚下向对岸山腰平行伸去。各条铁索相距近一公尺。铁索上横铺着三行木板,中间最宽的一行有一公尺宽。另外有两条高出的铁索,构成两边的扶手。桥全长有一百公尺。
我们踏上铁索桥,向着大渡河西岸走去。铁索桥轻轻地摆动着,木板在脚下吱吱咯咯响。从木板缝隙向桥下望去,只见几十公尺深处,大渡河波浪翻滚,水花四溅,简直看了目眩。
我们在铁索桥上慢慢地踱着,倾听着大渡河万马奔腾的流响,暗诵着毛主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心中涌起无限感触和对红军英雄的景仰。在这里,在这些生锈的铁索上,曾经洒染过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的鲜血。一百年前,太平天国的老战士也曾经到达大渡河畔,但是他们没有能够渡过这条险河,翻腾的大渡河水埋葬了我们这些英雄祖先的骸骨。只有二十年前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才跨过大渡河,击败了敌人,把革命的种子撒播在康区高原的群山中。
我们走到河西岸。跨出桥头,迎面就是一座高山。山势陡削,一条蜿蜒小路盘上山头。陪同我们来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就是从这条小路上下来的。山腰有一座寺庙。我们爬上寺庙的楼阁,向前望去,只见阳光下的大渡河金光闪闪,隆隆的咆哮声一直传到我们耳畔。对岸泸定县城,炊烟袅绕,煞是好看。
在泸定城停留的半天中,我们还访问了朱德元帅住过的楼房。当地人民把楼房所在的地方叫作“将军坝子”。
走出泸定的北街口向右一拐,一条小路向山上引去。远处半山腰,这座白墙瓦顶的小楼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田间放牧的孩子为我们指点着:“那里就是朱总司令住过的!”
这是一座普通的依山筑成的楼房。楼外一条石砌的阶梯一直通到二层楼上。循着石阶我们走进屋里。在不大的两间房里,摆满了课桌和短凳,一块黑板上写着“生产、互助”等白字。这里现在是泸定县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我们正赏览着屋里的陈设,探寻二十年前的陈迹,忽然一个同志发现在外间的木板隔壁上,用墨笔写着的标语。木板壁虽然久经烟尘侵蚀,但是黑色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上面写着: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
“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
“取消一切苛捐杂税!”
“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面对着二十年前红军战士的手笔,心里激荡着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我们伟大的党所教养的战士,就是这样,在万里长征的道路上高举着正义的大旗,把我们祖国从危急中拯救出来!
打开朝向西面的窗户,屋宇比连的泸定和弯曲的大渡河,便铺展在你面前。铁索桥像一条腰带一样,紧束着大渡河的腰身,桥上行人历历可数。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们打听到六十六岁的老人杨长文。他是曾经亲眼看到红军抢渡大渡河情景的老人之一。我们赶到他家的时候,杨长文正在吃饭。他听清我们的来意之后,立刻放下饭碗说:“已经有很多青年人找过我了。在这个镇子上我是亲眼看着红军过桥的。”杨长文的家距离泸定桥只有大约二百公尺远。他算不清公历,但是他记得红军抢桥的那一天是“民国24年4月27日”。红军未到泸定以前,从冷碛到泸定就住满了白军。这些白军拆掉桥西段的木板,桥东头也堵满抢来的木箱木柜。27日下午红军大队就开到河西。两下就开起火来。天擦黑的时候,白军支不住了。就向桥板上倾上汽油放火烧桥。“桥非抢不可!”杨长文说:“烧的时候大了,铁链子一断,就坏了!”
杨长文指引给我们,他当时就躲在房后角的坑里,看的一清二楚。先是上来二十来个红军,手攀着铁索子跳一步搭一块板子向河东打过来。冲到桥东段的时候,就是在火里打。红军冲到东岸的时候,岸上也是一片火,白军把房子一点火就逃走了。
“红军可真是仁慈的队伍,”杨长文说:“一过河,一个当官的就喊:‘先救火要紧!’把桥上和桥头的火都扑灭了。接着大队就开过来了。”
杨长文又讲述了红军在泸定秋毫无犯,开仓济贫的情形。他的家里也分到了救济粮。杨长文那时候是个贫苦的居民,住的是破烂的窝棚。最近几年,他才新盖了三间新房。
这位六十六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我就知道红军是个救国救民的好队伍,只有等红军回来,穷人才有好日子,现在可真地有了这种日子了。”
在泸定,我们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我们就开车跨过大渡河。但是我们过的是另一座宽大的现代的铁索桥。这是解放后新建成的。在旧铁索桥上游一公里的地方。桥西大石壁上镌刻着有朱德元帅“题大渡河桥”的诗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车子震荡着,沿着大渡河西岸的削崖向康定行驶。泸定半日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难忘。(附图片)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经过的大渡河铁索桥
新华社记者 任用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