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天香楼偶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7
第7版()
专栏:

“天香楼偶得”
 姚雪垠
西谛先生在“漫步书林”中谈到“康熙几暇格物论”,使我想到清初嘉兴人虞兆洚的“天香楼偶得”这部书。这虽是一部薄薄的书,所谈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它谈天文,谈名物训诂,谈动物和植物,谈风俗和土语,也谈文章。因为是杂记个人偶得之见,所以并不是一种有体系的著作,在学术上也不为人们重视。但是在这部书中包含着一些精彩的见解,可以看出来作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于对权威表示怀疑和批评,喜欢运用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
所谓“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从宋代以来已经被推崇成古文权威。他的“送孟东野序”,更被公认为他的散文的代表作品。但是虞兆洚对这篇文章却有尖锐批评。他说这一篇止有六百二十多字的文章中连用了四十五个“其”字,虽说是语助词,没有妨碍,但究竟太草率了。他又说像“伊尹鸣殷,周公鸣周”;“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等句子,颇为杜撰、杂凑,绝无意义。生在两三百年前的人像这样公然批评韩愈的名作的句法草率和不通,是需要有一种不盲目崇拜偶像的实事求是精神的。
虞兆洚一方面敢于批评权威和怀疑古人的传统见解,一方面根据他自己的亲身观察、研究,反复思考,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意见并不全对,也并不都有价值,但有的意见却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惊奇。例如关于雷和闪电的关系,他不同意从古来认为有闪电而后有雷的说法,认为闪电就是发雷的光,因为人们看见光比听见响声快,所以误以为有闪电而后有雷。他说:“如今人于天黑时放爆竹,近看则火光与响同至,若远看则先见火光一闪,而响必徐徐后闻,与雷电(他说的电指闪电)一理也。”这种解释已经指出来光的速度大于声的速度,所以先见闪光,后闻雷声。有人问:为什么有时只扯闪不打雷,有时又扯闪又打雷呢?他回答说,阳气互相激发的大就发出雷声,激发的小就只发出闪光。当时他还不知道阴电阳电,笼统地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阳气,但是他已经明白雷声的产生是由于两种力量的互相激发。他又说:“至于雷之传响则又与爆竹之传响相似。今人于山间放爆竹者,一声旋绕,辄作数次起灭,况雷之在太空乎?知此,则雷之传声总属一声,非若擂鼓然矣。”
从太阳取火的凹面镜在中国发明很早,至少在西汉初年已经有这种东西。古人把它叫做阳燧。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拿阳燧照物,影像都是颠倒的,那是由于阳燧的中间有障碍。虞兆洚经过亲自认真观察和思索之后,反对这种说法。他说:“余家蓄一阳燧,以之照物,迫近则正;稍远则闪烁无定;再远之则皆倒矣,但所照甚为模糊,不若近照之明显。细思其故,非中间有碍也。盖阳燧面洼(凹),凡遇诸物,悉从四边先照入内,故中间所照之影非照外物而得,乃转照四边所照之物影也。上边所照,则中间转在下;下边所照,则中间转在上;左右转照亦然。惟不竟(径)照外物,止照四边所照物影,故光甚模糊。”
虞兆洚正确地解释了凹面镜的折光现象。在今天看来,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问题,但是虞兆洚是生在十七世纪,而且这意见是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和思索后获得的,所以就特别可贵。
“天香楼偶得”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没有别的理由,正是由于作者不迷信权威,能够认真地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新鲜见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