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远景光辉灿烂 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逐渐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8
第1版()
专栏: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远景光辉灿烂
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逐渐发展
据新华社17日讯 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内蒙古刚成立自治区的时候,只有不到六十个作坊,勉强能称为近代工业的只是几处设备破旧的小发电厂,和一所毛织厂。现在,近代化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除了森林工业,全自治区已有大小三百多座工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已相继建立了钢铁、机器制造、纺织、皮毛等一百多个相当规模的工业企业。桂西僮族自治州今年就新建、扩建四十多个厂矿。在四川省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上,几座奶品加工厂、发电厂和煤矿也正在修建和准备修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产值,占自治州工农业总产值的76%。
这些地方工业正在逐步满足当地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需要,有的地区还生产了大量的建筑器材、工业原料,来支援祖国各地的建设。延边朝鲜族人民擅长种水稻,现在自治州的地方工业已能供应给农民犁杖、水车、播种机、打稻机和其它水田农具。内蒙古人民日常需用的靴鞋、蒙古包毡子和马具皮件,已由制革厂、皮毛厂和一些手工作坊来供应,而不再仰赖外区;自治区新兴的机械工业,还为农牧民们生产双轮双铧犁、牛奶分离器、剪毛机、割草机等生产用具;食品工厂和牛奶加工厂的收购食畜、牛奶,更使牧民们大大增加收入。新疆蕴藏着大量的铁矿,可是解放前连制造砍土镘(一种农具)的铁也要从外地运进,现在新疆钢铁厂已能轧制很多种钢材供应机器厂,为各族农民制造农具。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一直使用木犁、牛角耕地,如今他们也开始有了当地铁工厂制造的铁质农具。在荒乡僻壤的一些集镇上,由于发电厂、粮食加工厂的建立,少数民族人民第一次有了电灯,吃到了机器加工的米面。
空前规模的勘探工作,更预示着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光辉灿烂的远景。从1952年开始,先后有九十多个地质勘探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勘查。勘探队员们在那里找到了巨大的铁矿,溢流地底的石油海,取之不尽的煤层,以及很多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现在,在荒凉的草原上,在广漠的戈壁滩,像出现奇迹似地开始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在内蒙古的包头地区,已经完成了大铁矿的勘探工作,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十几座新工厂也已投入生产。那里将要建设一个庞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包括采矿、冶金、焦化等工厂,所拥有的铁路线就有几百公里长。新疆除了对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进行了有计划的开采以外,还探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是我国目前最有希望的大石油区。一座石油城已经在戈壁上开始建设,大规模的钻探工作正继续向辽阔的戈壁上伸延。在克拉玛依——乌尔禾的几千平方公里的探区,高耸的钻塔不断增多,现在已有二十六口探井喷出了原油。少数民族居住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更是我国极其丰富的聚宝盆。经过两年的勘查,证实了盆地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许多有色金属和煤等矿藏。在这片过去野马成群的地方,现在到处可以看到勘测的标记——红白旗、三角架和钻塔。人们火热地参加了建立新工业基地的工作。在西藏的唐古拉山、藏北草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勘探队员们也正在不断发现地下的无尽宝藏和水力资源。
随着民族地区工业建设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自己的工人阶级也正在迅速地成长。内蒙古、新疆已培养出几万名各族工人、技术人员和职员。桂西僮族自治州据三十六个工厂的统计,僮、苗、瑶族工人已占工人总数18%以上。云南的一些企业,有着包括彝、回、白、苗、哈尼等十几种民族的工人。在康藏高原上,藏、彝族工人也日益增多。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过去没有一个产业工人,现在已有产业工人、建筑工人等七百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