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改革耕作制度成功的一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8
第3版()
专栏:

依靠群众改革耕作制度成功的一例
新华社记者 岳革新
改革耕作制度有重大成就的江西省星子县,今年改种的九万六千多亩双季稻大丰收,平均每亩产六百六十二斤,比去年改种的双季稻平均增产21.5%,使历来缺粮的县变成了余粮县。
星子县背靠庐山,面临鄱阳湖,气温比江西南部和东部各县都低,常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左右。从很远的年代起,这里的农民都认为天冷、风大,每年只能种一季中稻。因此,星子县虽然平均每人有两亩多地,但全县还是缺粮。
1951年,土地改革以后,全县稻田单位面积产量曾经迅速提高到三百五十斤到四百斤,这是以往任何年景都没有过的。但是,用什么办法来继续增产呢?这是摆在星子县党组织和农民群众面前的一个经常要考虑的问题。1952年秋天,中共星子县委员会的干部在古田乡发现农民程世城在一亩一分田里改种双季稻获得丰收的事,这块田里除早稻产量接近于一季中稻的产量以外,晚稻还收获了三百多斤。这个事实启发了领导生产的干部,认识到要继续提高产量应该从改革耕作制度着手。当时,县委总结了程世城改种的经验。
1953年,县委根据程世城的经验,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幸福乡,领导几户先进农民改种了十三亩双季稻,全部获得成功。农民朱贤国改种的一亩四分多田,产量增加60%。这件事情引起附近农民很大注意,县委也进一步认识到在星子县的自然条件下,同样可以和鄱阳湖东岸或南岸各县一样地种植双季稻,这是大量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但是对改种双季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采取哪些技术措施等,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经验;改种还只是在小块土地上试验成功;知道改种好处和愿意改种的也还只是少数的先进农民。因此,县委认为下一步还只能在一些互助合作组织中继续有领导地试种。
1954年,原来决定在全县试种二千亩。但是夏天遇到水灾,早、中稻被淹。水退之后,县委领导农民想尽一切办法补种秋作物,结果抢栽了五千九百多亩晚稻。这些晚稻除了少数因为种植的品种不当,收获期延迟而减收以外,绝大部分都得到丰收,平均每亩收两百斤以上,最高的收到了四百斤。
江西省农业厅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特地派来技术人员同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了改种双季稻成功的技术经验。他们从几个典型调查中发现,凡是早晚两季采用早熟品种和提早播种、提早插秧的都获得成功,反之都失败了。从而肯定了这项经验。另外了解到,改种双季稻还必须具备水源足、肥料多、人力强、耕牛壮等条件。
此后,县委就召开几次专门会议加以详细研究,认为在全县推广双季稻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一,全县多数地区人多田少,人力牛力都能适应耕作需要;第二,早晚稻都有了早熟丰产优良品种;第三,连年改种双季稻成功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农民群众。为了稳步地进行这一改革,县委还决定冷水田不种,田多人少地区不种,“立秋”前栽不上晚稻的田不种。在这些基础上,1955年确定改种三万亩,并且从各方面积极作了准备。首先根据历年秋旱情况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积肥运动,提出每亩要积肥九十担;以农业互助合作组织为主成立了技术传授点,举办技术训练班,普遍传授了改种技术和先进耕作经验。这一年,星子县改种双季稻获得了重大成就,全县增产粮食六百六十万斤。
今年春天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了。农业社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纷纷确定以改种双季稻为主要增产措施,改种的稻田九万六千多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79%。由于几年来积累了改种经验,增产的事实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合作化后的有利条件,全县今年改种的双季稻又获得了全面大丰收。
星子县连年改种双季稻成功的事实,启示人们改革耕作制度一定要因地制宜,逐步推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