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应征佳话到处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8
第4版()
专栏:

应征佳话到处传
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北海的冬天夜晚,寒气有些逼人。但还可以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游人和对对的情侣。
海边的一张椅子上,坐着一对青年男女。他们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又沉默不语。约摸过了两个钟头的样子,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分了手,脸上都浮现着愉快的笑容。
女的回到家里,立刻找出了一张纸,静坐书写:
“北京市兵役局敬爱的负责同志:你们能很快地回答我的问题吗?我有一个未婚夫,叫谢文生,刚满十八岁,是交通警察。他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心——要求应征服现役!去年因为年龄不够,没被批准,因此他还掉过眼泪。今年有了机会,他是多么高兴呀!他和我曾到医院里检查了身体,大夫说他一切都好,当时我们都喜欢得跳了起来。
“关于服兵役的事,今年6月份他就告诉了我,还给我讲了很多道理。现在,我完全支持他这种爱国行动。本来,我们准备1958年结婚;但为了国家的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暂放在一旁!”
署名的叫李玉清,是一个性情活泼而倔强的姑娘,在北京市五十三中念书。当谢文生第一次把他要参军的想法告诉她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复:“好,你去吧!”但过了些时,她却又动摇了。她想:“要是文生走了,只剩自己……”
“文生,你不要去了!”一次,她突然提出。
“为什么?”
她低下了头,脸上腓红,沉默着。
北京市有个电车售票员,叫延福坤。去年国家征集新兵时,他的未婚妻席云华曾鼓励他参军。临别时,席云华还特意送给他一对枕头留念,枕头上绣着:“保卫祖国,神圣职责!”谢文生把这个故事,反复讲给李玉清听。还告诉她:我初中时候的同学很多都参军了,他们在部队的生活都很好,进步也快,若大家都依依不舍,社会主义建设由谁保卫……。
一次,两次,三次,李玉清反复思索着:“文生说得很对,假若因为我,他不能参军,我对得起谁。”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信寄到兵役局后,她曾好几次打电话询问,打听文生是否已被批准。12月4日,她得到了被批准的消息,立刻给文生写信报喜,并表示自己的决心:永远等着你!
(余理)
阿棠伯的忙碌
10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浙江省普陀县螺门乡五十开外的锺阿棠老伯,从选区里开了“征集兵员”的群众大会回来,老伴看到他兴奋的样子,刚想开口问,他就把想送二儿子德裕去参军的打算吐露出来。德裕娘想:老二今年正好十八岁,倒够上应征的年龄,就是婚事还没有办,一下子离开怎能舍得!但当她回顾到解放前后的情景,很快又转变了念头,同意了丈夫的主张。
锺德裕在螺门渔业社捕鱼,一天,他从海洋捕鱼回来,刚踏进家门,阿棠伯劈头就对他说:“德裕,你的好机会到了,我和你娘已商量妥当,打算送你去服兵役,保卫祖国……,家里一切事情你也不必担心!”德裕娘插上说:“别的倒不担心,只怕德裕身体验不上。”德裕两眼不停地眨着,看看爹爹,又望望娘,真是喜出望外,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只是暗暗地下着决心:要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争取立功!
当德裕要到县里去检查身体的前几天,阿棠伯老两口显得格外忙碌。10月22日那天,阿棠伯四更就起了床,特地到来回十里路远的大展街,买来猪蹄和枣子等给德裕补养身体;德裕娘也忙着给儿子做新衣服、洗补被子,好叫孩子舒舒服服离开家乡。
阿棠伯老两口终于以高兴和难舍的心情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德裕被批准了,并在11月7日换上了新的棉军装,开始了愉快而紧张的集体生活。 (翁来德、归兆铭)
批准以后
赵立明知道自己被批准了以后,心里乐滋滋的,逢人就说:我的愿望实现了,这次可该我去保卫祖国的大门了!
这个小伙子家住河南信阳三官庙乡,是苏楼农业社的会计。服现役,是他很早的理想了。为了争取服现役,平常他很注意保重身体,做到不喝冷水,不在塘里洗澡,不在外面睡觉。一有机会,他还把服兵役的道理讲给家里的人听,全家人都同意他去参军。
现在,赵立明就要和家乡分别了。他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把社里的账目算得一清二楚,准备移交。另外,还把自己做会计的经验和方法,告诉了别人。他又对家里的人说:“我走后,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找社里麻烦,应该好好生产,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
全家人看到立明快要和他们分别了,心里又喜欢,又难受。母亲叮嘱道:“你到部队去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妻子对他说了很多知心话,并提出:“咱俩都是青年团员,都应当好好学习和劳动,将来看谁能先入党!”他的哥哥也说:“到部队后别操家里的心,听上级的话,和同志们团结好。”
(刘慰民、丘道富)(附图片)
现在,谢文生已经穿上了军装,不久就要和李玉清分别了。看,他们是那么兴奋、愉快,但又多么恋恋不舍呀!
本报记者 纳一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