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倾听来自学生群中的声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8
第7版()
专栏:

倾听来自学生群中的声音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 侯仁之
这一学期开学以来,在高等学校中,由于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时间,在学生生活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是随着这些新气象的出现,我们也听到来自学生群中的一些新的呼声,其中的一个就是希望同教师们能有更多更密切的接触。
这样一个呼声,是隐隐约约在教师耳边轻轻响起的。它所代表的是隐藏在内心里的一种殷切的愿望。它的声音不大,但是一切细心留意的教师们都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它。从教师来说,对于这样一种呼声,无论它是多么细微,都是不能无动于衷的。
自然,在这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在广大的学生群中,还有个别的学生对教师不够尊重,甚至很不尊重;对学习纪律不能自觉地遵守,甚至肆意破坏,但这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们不但要受到学校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而且还要受到广大学生的舆论制裁。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一般,在一般学生中,真正成为问题的,不是不尊重师长,而是觉得和师长距离太远;不是不遵守学习纪律,而是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去学习去钻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产生了一种内心的愿望,愿望能和师长有更多更密切的接触,愿望能在学习上、在攀缘科学研究的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能够得到师长更亲切更细致的叮咛指导。这种隐藏在内心里的愿望,是充分可以理解的。现在学生这种内心的愿望已经逐渐形成为一种清晰入耳的呼声了。因此,如何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当前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但是,如果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完全出自学生方面的愿望,那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今天的教师完全理解到自己的责任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在教人——在关心学生成长为祖国所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使得一位教师,除去在课堂讲授之外,还有更方便的机会,就自己力所能及的,在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更广泛的教育,那也是他们所十分期待的。
如果以上所说关于师生两方面的情况都还不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师生之间一直未能达到应有的密切关系的呢?
这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各个高等学校都在忙于教学改革,从专业专门化的设置,教研室的建立,一直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讲稿讲义的编写讨论,以及各种教学环节的掌握运用,一连串的细致复杂的教学改革工作,把全体教师毫无例外地都卷入了一种极其紧张极其繁忙的生活中去。他们不是每天工作八小时,而是每天工作十小时,个别的甚至达到十二小时;他们不但没有周末的假日,甚至在暑假寒假也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此外再加上开会多、社会活动多,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自顾尚且不暇,更谈不到在上课以外再去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何况就在这时,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都迅速地增加起来,上下课的时间,课堂内外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教师很难把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认识一遍,有的学生甚至在跟老师上过半年课一年课之后还叫不出老师的姓名。教师和学生都是十分紧张的,但教者和学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却脱了节。纵然师生在某些教学环节上(如质疑答疑、试验实习等)还有个别接触的机会,但谁都没有过多的时间敢于花费在更亲切的交谈上。学生是负担过重了,教师也不例外,这就成为师生之间密切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过去几年的基本情况,大体说来就是这样。
但是,目前这种情况已经迅速地改变了。本学期以来在学生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正是教学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反映。现在正当教师们已经开始有一定条件来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时,学生群中也发出了希望和教师们更多接触的呼声。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呼声所代表的隐藏在学生内心里的殷切愿望比较普遍地得到满足。
既使在今天的情况下,这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多教师少,而教师之中又是青年的助教多,年长的讲师教授少。青年助教有种种便利条件容易和学生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自己也刚刚离开学生生活不久,在很多方面也还保持着学生的特点,因此他们纵然和学生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也还难于满足学生们的要求。青年助教和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少数年长的教师(包括讲师和助教)能和广大的学生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关系来。这个问题应该更多地从教学领导——特别是系科领导的角度上来加以研究,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数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只有从领导的角度上进行适当的安排,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密切关系的顺利发展。自然,师生之间所自动安排的任何形式的互相接触,也都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可以设想,一位年长的教师尽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十分繁重的(因为他们正是这方面的主力),如果使他每隔三、四周拿出两个小时的周末时间,来接待一下希望和他进行一次亲切谈话的学生,他也会是十分欢迎的。每一次来谈的学生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甚至也可以再多一些,但一定是要出自学生的自愿而又给以适当的组织安排。谈话的性质,可以是严肃的讨论,也可以是随意漫谈,主要的是要看学生们对这位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他们可以请他谈谈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这里面会包含有不少的艰苦和欢欣,也会有不少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们也可以和他进行对于青年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从这些讨论里,他们可以听到自己的教师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些往事所自然流露的辛酸和欢乐。如果——举例来说——教师是一位诗人,那么特别爱好他的诗的或对写诗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环坐在他的周围,要求他朗诵几首自己的近作,并加以讲解。如果他不是一位诗人而是一位科学家,那就可以请他谈谈他过去曾经完成的或目前正待完成的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他所应用的方法和他所经历的曲折的道路。总之,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涉及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最好是不经过教师的特别准备就可以亲切谈起的。亲切在这种场合下非常重要,要亲切得使师生之间都不感觉任何拘束,要亲切得使满屋子的空气都变得温暖而和谐。在这时候,最难得的是教师也忘记了自己是教师,学生也忘记了自己是学生。从年龄上看,他们好像是父子;从会心的谈笑里看,他们更像是知心的朋友。这也许太理想了,但是如果真能作到这样(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这样一个周末的夜晚会谈,将会长时期留在师生之间的记忆里,甚至有的会成为终生难忘的纪念。这不但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会使得一位教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他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培养和教育,并把自己治学的心得,人生的经验,以及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自己未来的接班人。这是幻想么?不,这不是幻想,只要我们努力去作,只要师生之间共同去作,以上所设想的,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来自学生群中的要求和教师们更多更密切的接触的呼声是愈来愈近了,愈来愈清晰了,应该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呢?以上所说只是从全面来考虑的许多可能的办法中的一个。作为教师的,作为教学领导的,必然是有信心而且有可能去满足隐藏在广大学生内心中的这一殷切的愿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