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在苗儿乡最受尊敬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9
第4版()
专栏:

在苗儿乡最受尊敬的人
 解供
1953年4月,汽车在湖南龙山县山间公路上颠簸前进。乘客中有一位身着军服满面风尘的老人。他凝神地望着车外的青山,时而皱起眉头,时而眉开眼笑。
这位旅客是刚从前线复员回来的一位老军人。他名叫张全明。他在想:怎样才能把社会主义带给家乡,使这个贫穷的山区变成遍山财富的地带?他在想怎样运用自己的资助金,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一路上他默默地盘算了一切。可是他就没有想到自己住的地方。要知道他在故乡并没有半间房子呀!
张全明是一个有二十二年党龄,在部队中转战了二十一年的老军人。他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全部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军队中当过战士、连长、代理营长和运输科长。当他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六十来岁的老人了。
张全明回乡的消息震动了苗儿乡。乡亲们尊敬他、关怀他,决心让这个为人民奋斗了半辈子的老红军战士在家乡安度幸福的晚年。但是,张全明不这么想,他说他回乡来是要和乡亲们一道建设新生活的。乡政府给他拨出了一间房子。他得知这是小学校的课室以后,坚决谢绝了。他说不能耽误孩子们学习,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安身。群众要帮他盖新房,他更不肯,坚持着修了一个简陋的小房。
从打下车以后,张全明就开始了劳动生产。
1954年6月,庄稼长得遮天盖地。人们看着绿缎子似的禾苗,止不住心头高兴。可是出人意外:起虫了。
张全明带领乡亲们捉虫,整天在田里撒石灰。太阳晒得他头昏脑胀,石灰水浸破了他的脚皮,流出了黄水。他仍然鼓励群众紧张地工作。一场斗争过后,虫子被消灭光了。秋天,乡亲们望着沉甸甸的稻穗,挑回金黄的谷子时,都不免高兴地谈论着张全明的功劳。
冬天来了。山里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天,当全乡的人都还睡早觉的时候,就有人背着镢头上山开荒去了。这又是张全明。乡长劝他休息,他说:“我闲不住,劳动紧了倒舒服。”二十天里他冒着寒霜冷风开出了一大块荒地,并把六块荒地变成了水田。这些田在1955年收了七百五十斤谷子。
旧习惯是推广先进经验的重要障碍。当政府号召提早插秧时,群众说:“二月清明不要忙,三月清明早下秧。”这年是二月清明,群众不肯动手。张全明一面苦口婆心地向群众解释提早插秧的好处,一面带头下田插秧。群众看他那样,大家也都积极干起来了。由于提早插秧,这年防止了虫害。政府号召改进耕作技术,他带头精耕细作,均匀密植,合理施肥。有人替他担心,可事实给这些人作了回答。他田里长了一片好禾,收成比往年增加了30%。
推广先进经验的绊脚石就这样被张全明搬掉了。
1953年苗儿乡还没有一个互助组。张全明回乡以后,和张中林等八户组织了第一个互助组。秋收过后,原来这八户缺粮户有两家有了余粮。事实教育了那些单干的农民,全乡很快出现了二十一个互助组。
走完合作化的路程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艰苦的工作。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公布以后,苗儿乡的贫农和积极分子一心要组织农业社;也还有人犹豫不决,准备看看再说。干部呢,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他们存在着“无穷的忧虑”,认为群众基础差,打算偷偷地搞几户试办一下。但是张全明却主张大张旗鼓地搞,他说:“搞社会主义又不犯法,为什么要偷偷地干呢!”他一面坚决向保守思想斗争,一面用老解放区的真人真事向群众宣传。群众的顾虑慢慢消除了,全村六十三户终于有五十四户要求入社了。
正月14日,苗儿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了。张全明被选为社里的政治指导员。
去年,有一天张全明在岩石沟割草,这里的一个泉洞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把这股水送到地里,旱地不就变成稻田了吗?张全明为想这事,好几个夜晚没睡着觉。他把这想法告诉乡主席龙顺富,得到了老龙的同意。老龙嘱咐他马上做出计划。
张全明连夜订出了工程计划,今年正月,在农业社成立大会上一公布,就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大会当场作出决议,第二天便动工了。按照张全明事先的安排,大家分头动手,五天时间就修成了一里多长的水沟。社里十九亩旱荒地从此变成了很好的水田。
大家挖新沟的泥土还没拂下,就开始整修旧沟的劳动。这时张全明更忙了,勘测路线啦,检查质量啦,……整日不停。
不久,二十六条旧沟修好了。漏水的沟再也不漏了。社里六十六亩稻田在天旱时有了充分的水量供应,解除了旱灾的威胁。
张全明处处为广大群众的利益着想,三年如一日地辛勤劳动,获得了干部和群众的高度信任,乡亲们有啥心思都愿找他说。村干部有什么困难也来找他商量解决。他成了苗儿乡最受尊敬的人。(附图片)
江荧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