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阅读
  • 0回复

力求减少商品流转环节,适当调整农副产品价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0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力求减少商品流转环节,适当调整农副产品价格
羊皮购销差价过大 原因是中间环节太多
河北省张家口专区商业部门在羊和羊皮的收购价格同销售价格上相差过大,引起农民不满。
这个地区农民的羊在折价入社时,一般每只平均十元到十二元,可是,今年秋季卖给当地食品公司和供销社的价格每只平均只有五元到七元。羊皮收购价平均每张不到三元,而农民向供销社买一件上身皮袄平均需要四十元,但是,如果是农民自己熟皮,自己做皮袄,四张皮子四个工就可以做出来了。按照供销社收购羊皮每张三元计算,四张皮子合十二元,加上人工,还要比供销社卖出的皮衣每件便宜二十四元。
为什么羊皮的购销差价这么大呢?据了解,主要是收购部门中间环节多和利润大所造成的。比如从收买皮子到出售皮袄,中间需要经过七、八个环节:基层供销社把羊皮收买上来后送到县供销社,县社送到专区社,专区社再送到农产品采购局,然后经过加工厂制成熟皮,再由供销社逐级下放到基层社,卖给农民。同时,张家口地区没有皮毛加工厂,所收购的皮毛,还要运到石家庄去加工,往返的运费,也加大了皮毛制品的成本。
我建议商业部门改进经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商品流转环节,以便适当降低商品成本。这样,不但会使农民满意,而且会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      林虓
生漆收购价格太低了
生漆是我国的重要特产之一,主要出产在贵州、湖北、四川、陕西等地。生漆具有高度的防腐、御酸作用,是一种很好的涂料,用途很广。钢铁、木材等建筑材料和生产工具,涂上漆就可以提高使用价值,延长使用时间。用生漆涂制的用具,不但经久耐用,而且色泽美观。福建的脱胎漆器,北京、江苏的雕漆,都是用生漆制成的。
生漆是漆树的树脂,漆树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乔木,分大木漆和小木漆两种,大木漆树栽培八年左右开始割漆,一株可活到三十年左右;小木漆树栽培六年左右开始割漆,可活二十年左右。土壤肥沃、发育良好的漆树七年可割三次,发育不好的五年可割两次,每次可以割到一市斤左右的生漆。
我国是一个产漆的国家,过去生漆不但能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还大量销到国外。可是这几年来,生漆生产发展得很缓慢,而国内外的需要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紧张情况。生漆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收购部门对生漆的生产特点认识不足,收购价格偏低。
漆树生长慢、产量少,而且割漆技术性强。生漆的质量好坏、今后产量的多少、漆树的寿命长短,都和割漆的技术有直接关系,割漆还需要强的劳动力,要爬上几丈高的漆树。而且生漆含有毒性,体质较弱或对生漆有敏感性的人,割漆会中毒生漆疮。但是在制定生漆收购价格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这些特点,定得偏低了。今年虽然各地曾作了些调整,但农民还是感到吃亏,不愿采漆。土壤肥沃发育较好的漆树,每棵树二十年才割到六斤漆,每亩栽培三十棵,二十年共收割一百八十斤,若按湖北省现在的收购价每斤一元六角计算,共收入二百八十八元,每亩每年平均收入十四元四角;可是种茶叶每年每亩地就可以收入七十三元五角。这个地方过去是一斤生漆换二斤木耳,现在是一斤木耳换两斤生漆。农民看到采割生漆不如经营别的经济作物有利,不但不培植新的漆树、不积极寻找新漆林,就连应该收割的生漆也没有兴趣去收割,甚至把漆树砍掉改种茶树,给生漆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我国有很多地区适合漆树生长,在南方各省还发现了很多野生的漆树林。如果各产漆地区有关部门重视了生漆生产的领导,又规定出合理的收购价格,生漆生产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陈信
两地相距二十里一担桐子价格相差十多元
今年,浙江省于潜县每担桐子的收购价是二十元四角,安徽省宁国县每担桐子的收购价是三十二元,相差十一元六角(于潜县和宁国县相距仅二十里)。于潜县农民见宁国县收购价高,便不愿意把桐子售给本县收购站,而越过峭峻的“千秋关”到宁国县去出售。于潜县比宁国县交通便利,过去有些产品,都是由宁国流向于潜的,没有从于潜倒流到宁国去出售的。可是,今年已有十多万斤桐子倒流到宁国去了,形成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群众对两个毗邻地区收购价不一致,很有意见。有的农民到于潜采购站要求退回已出售的桐子。这种情况,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也使于潜县油脂部门的原料供应受到影响。
于潜县收购桐子价格低,据说是浙江省粮食厅指示执行的。有关部门应检查解决这些问题。
姜遇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