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评弹艺人的语言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0
第8版()
专栏:文艺杂谈

评弹艺人的语言艺术
  桂丙全
评弹是盛行于吴方言区域的一种演唱艺术。评弹艺人要说、唱,还要表情、比划;说、唱、做配合起来,才能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前者,我觉得评弹艺人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优美新颖的。无论“大书”也好,“小书”也好,演员要描述各种人物,有文臣武将,有才子佳人,有丫环奴仆,还有神鬼仙佛,人物既多,故事情节也曲折,因此,他所用的语言也必须丰富多采,生动活泼,才能吸引观众听足一百几十分钟。
评弹艺人的“表”(说书人的叙述)“白”(说书人代书中人说话)里,有许多成语、谚语、民间的炼话。如像说“武松”的说到武二郎杀嫂以后,赶往狮子楼寻找西门庆,好事的少年在后相跟,直奔酒楼,将到酒楼之时,楼上众酒客见势不佳,纷纷下楼夺门而出,“武松恐怕西门庆混在人群中逃走,大喝一声:‘西门庆哪里?’众酒客不敢回答‘西门庆在楼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竖起一个食指,指向楼上,这叫做‘千夫所指’。”“千夫所指”用在这里用得恰当而生动,可算善于描摩情景了。
在表白中,艺人们还善于用许多排句,整齐而流利,像“四进士”里的“酒楼卖妹”一段,写杨春跨进酒楼:“但见掌锅的大师傅煎的煎,炒的炒,炰的炰,熬的熬;又见店堂里柜台上写的写,算的算,唱的唱,跑的跑……”通过语言技巧,给听众一种具体的印象,使人仿佛走进酒楼饭店,听到那炒菜时铲子、勺子的撞击声,跑堂工人的吆喝声。有时,又以另一种方式来显示其语言技巧,像下面的一段话:“月仙心里想,今朝两只标致面孔碰在一道了。我真倒要好好照照自家这只标致面孔,看看我这只标致面孔胜过她那只标致面孔,还是她那只标致面孔胜过我这只标致面孔;两只标致面孔比一比,到底哪一只面孔标致。”这又简直是绕口令表演了。表演者脱口而出,流利而有节奏,同样给人一种艺术的感受。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作者是以语言艺术见长的。评弹艺人的表白,富于创造性,富于感染力,这一点可以和旧小说的语言媲美。他们很重视词汇的选择,语句的结构,句子的组织;极力避免含糊笼统的抽象词句,力求形象鲜明,音节爽朗谐和。这才能够做到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一些说唱技术较高的艺人,表现人物,描写环境的语言也格外丰富。倘能有选择地加以笔录,倒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至于他们的擅长口技,如刘瑾侍候太后到法门寺拈香时一路上的马蹄声:“乞瓜乞……乞瓜乞……”,又如猛将发威时的怒吼,如张飞等人物的一声非常之长的喊叫,真是余音绕梁,声惊四座,那又是余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