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佧佤老大”杨云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2
第4版()
专栏:

“佧佤老大”杨云章
 姚冷
在昆明我会见了到这里来开会的“佧佤老大”杨云章同志。
杨云章只在云南边疆的佧佤山做了一年多的民族工作,就被佧佤族人民热爱起来,大伙给他起了个绰号,见面就喊他一声“老大”。
“老大”在佧佤语言中,不只包含着“长辈”的意思,而且也意味着是一个忠实可靠的能干的人。
杨云章原是一个贫农,解放后,在家乡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被选为云南景谷县景马乡的副乡长。1953年,他自动报名参军。从这时起,他做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他从1955年开始做民族工作。那年春末,他带一个工作组到了遥远而僻静的佧佤山的班帅部落。
班帅部落有九个寨子,共三百多户人家。聚居在那一带高山梁子上的佧佤族同胞,一直过着刀耕火种和围山猎兽的生活。
杨云章为了把工作做好,一边帮助佧佤人干活,一边学习佧佤语言,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他能比较流畅地讲佧佤话了。他带着谦虚的笑容对我说:“只有掌握了佧佤语言,才能更清楚、更详尽地懂得佧佤同胞的风俗习惯,懂得他们的痛苦、快乐、需要和希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佧佤人民工作。”
有一次,他到班帅部落的杨史米寨去工作。那儿的头人岩勐,是一个喜爱各族兄弟尊重佧佤礼节的人,他常常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各族兄弟的心。他看到被称为“老大”的杨云章来串门子,就故意请他嚼槟榔。
居住在这一带的兄弟民族,都喜欢用石灰、烟丝、沙鸡和槟榔混搅起来咀嚼,有时也用它款待客人。据说,嚼槟榔可以巩固牙齿,驱除“瘴气”。然而没有嚼过槟榔的人,是非常难于入口的。
“佧佤老大”,懂得了岩勐的心情,二话不说,就接过槟榔细嚼起来。尽管口腔感到苦涩难忍,仍然不露一点声色,继续用他那流畅的佧佤语言,对岩勐解释各项政策。
岩勐看到初嚼槟榔的“老大”,原来并不怕槟榔的辛辣和苦涩,于是,他认为杨云章确实是“老大”,并且亲热地拍拍杨云章的肩头,说:“老大!共产党的道理我全信了。”
从此,杨史米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杨史米越来越多的佧佤兄弟,见到杨云章就喊一声“老大”了。
自然,想做个“佧佤老大”,仅仅懂得佧佤族的风俗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佧佤人有些什么痛苦和希望,帮助他们解决。
杨云章到班帅部落不久,就发现佧佤族的汉子们经常为自己过长的头发而苦恼。
由于过去反动统治者的严密封锁,佧佤同胞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上非常落后。他们没有一把剃刀或推剪,头发长了,就用砍刀理发。理一回,疼一阵。可是,谁也不愿暴露理发时所经历的痛苦。这是佧佤同胞剽悍的特性。
杨云章发现了这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立刻向上级要了一把推剪和剃刀,自己又把津贴省下,买了一些最好的香皂。于是,他先后下到班帅的九个寨子,当起理发员来了。光是杨云章一人,就给四十个佧佤人理过发。有一个时期,工作组变成了理发店,佧佤汉子排队等着,他们一面欣赏推剪使人不痛而又能迅速推掉头发的魔力,一面闻着香皂沫散发出来的刺鼻香味。
阿兴寨的头人岩新,对香皂特别感到兴趣,他在几天之内,就要求“老大”给他洗过二十次头。
杨云章虽然不是理发师,现在却掌握了熟练的理发技术。杨云章也没当过医生,但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已经学会治疗普通的疾病了。从1955年1月到5月,他治好过十八个头痛、肚疼、打摆子的病人和五个被刀砍伤的人。
他还教会了佧佤人种菜,减少了佧佤人围山猎兽时所遭到的伤亡。如今,班帅部落再不像过去那样荒芜了,在宽敞的山坡上,有大片绿色的青菜地,有大片紫色的茄子园,在篱笆上,结着硕大的南瓜、累累的黄瓜和绿玉似的苦瓜。
杨云章就是这样通过治病、理发、教种菜和帮助担水、砍柴、犁地、舂米……一点一滴的平凡的工作,在班帅部落给党树立了威信,交上了许多知心的佧佤族朋友。他凭借这些朋友关系,在对敌斗争的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2月间,政府邀请岩新、岩中、岩领头人去昆明参观。三位头人在动身之前,照例要按他们的风俗习惯打个“鸡卦”。因为“鸡卦”没打通,加上特务造谣,他们就决定谢绝政府的邀请。
“佧佤老大”立刻去想法打通他们的思想,他一面辟谣,一面把昆明农民生活改善的情况讲给他们听。他们认为“老大”的话忠实可靠,这才决定动身去昆明。
他们参观之后回到班帅,感到浑身是劲,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同时不分日夜,自动宣传所见所闻。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对昆明的稻谷产量特别羡慕。“佧佤老大”看准了这点,立刻动员岩新头人组织互助组。他把互助组的优越性,讲得一清二楚,深深打动了岩新的心。于是,一个由十九户人家自愿组成的互助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出现了。
杨云章这次到昆明开会还日日夜夜在想念那个互助组。是啊!那是班帅部落的一颗启明星,它将要引导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附图片)
(苗地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