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突尼斯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2
第5版()
专栏:

突尼斯访问记
李学纯
(九)大清真寺
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旅行,无论你走到那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可以看到香烟缭绕的清真寺。但是我们访问的一座清真寺,却非同一般。因为它是突尼斯的最高学府;同时它也是突尼斯的一座辉煌的历史建筑物。
大清真寺位于突尼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开洛恩的市中心。我们的汽车离开了突尼斯北部的产麦区,经过三百多公里的路程,穿过长满了橄榄和野无花果的广阔的原野,来到了突尼斯中部的古城开洛恩。开洛恩与我们到过的突尼斯的其他城市不同,这是一座古老的完全突尼斯化的城市,它象征着突尼斯的民族精神;听说很多突尼斯的反殖民主义的民族志士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大清真寺又名“齐东纳”学院。这是突尼斯唯一的一座全国性的学院,它在突尼斯、斯法克斯等城市都设有分院,共有学生三万五千名。学生主要学习可兰经,另外还学习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文等课程。独立前,法国殖民主义者禁止突尼斯人学习阿拉伯语,禁止突尼斯人学习突尼斯民族的历史,所有突尼斯的学校都用法文授课,只有“齐东纳”学院,在突尼斯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坚苦的斗争,保持了用阿拉伯文授课的权利。突尼斯的爱国的穆斯林们,自动拿出钱来,维持了这座学院的经费。独立前的“齐东纳”学院的学生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学习。他们睡在大清真寺铺了草席的地板上,光线很坏的教室同时也就是学生们的宿舍。教授和学生一齐坐在铺着草席的地板上进行学习。
大清真寺建于公元670年。它原是一座阿拉伯军营,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军事上的特征。大清真寺的整个建筑是一个方形的大院子,西北有一座很高的了望塔。登上这座了望塔,整个开洛恩市容便展现在你的眼前。这是一座完全白色的阿拉伯城市,在平顶的民房之间,耸立着一座座圆顶的高大的清真寺。城北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据说是和大清真寺同时建造的。大清真寺的四角都设有岗亭,大门的门楼上设有御敌的设备。大清真寺的大厅能容一万多人,大厅里共有五百一十根巨大的圆柱,据说这些圆柱都是阿拉伯人从罗马带来的。
突尼斯独立后,突尼斯政府已开始在突尼斯、斯法克斯等城市建筑“齐东纳”学院的新校舍,并计划改进教学,增加现代科学知识的课程,扩大学院规模,使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民族的高等学院,以为突尼斯独立后的建设事业培养各方面的人材。
(十)突尼斯高原
8月14日,我们离开了突尼斯北部的肥沃的产麦区和茂密的橄榄林,来到了突尼斯中部高原,这里已是世界闻名的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边缘了。
我们的汽车在高原上奔驰;从撒哈拉沙漠上吹来的热风,带着滚滚的黄沙,在高原上怒吼。连续四年的旱灾,把原来是绿色的美丽的高原,摧残得不像样了。大地干裂了,草木干枯了,一眼望去,到处是光秃秃的荒野。路旁散落着几座低低的草屋,屋子的主人被旱灾赶走了,屋顶也被狂风卷走了。突尼斯高原上的农民的命运是多么苦啊!他们原来都是突尼斯北部的肥沃的土地的主人,法国殖民主义者夺去了他们的土地,把他们驱逐到这干旱的高原上来。由于极端贫困,他们无钱打井,因此不能抵御旱灾的侵袭,现在,又被迫离开了高原,到处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这辽阔的荒野上,也有几处像大海上的孤岛似的绿洲。这是高原上的少数较富裕的农民,由于占有了泉水,或者打了井,因此能够抵御旱灾,避免了离乡背井的流浪生活之苦。8月15日,我们访问了其中的一个村庄——士密尼村。这是一个有四千五百个居民和二百公顷土地的村子。全村每人平均不到八分地,但是由于有了泉水,他们都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这一望无际的荒野上,这个小小的绿洲显得分外美丽。泉水从村西的高地上缓缓流下,纵横的水渠像蛛网似的围绕在村子的周围。农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和果树,这里有玉蜀黍、谷子和花生,有海枣子、桃子、蜜梨、葡萄和石榴。
这里农民有句格言:“水加高原就是繁荣”。独立后的突尼斯政府,为了解决无家可归的失业农民的生活问题,正计划组织农民开垦高原,协助农民打井,来改变荒芜的高原的面貌。 (未完)(附图片)
开洛恩大清真寺的了望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