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回到自己家乡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5
第4版()
专栏:

回到自己家乡的人
本报记者 钦达木尼
从包头新市区西去,就是乌拉山。
乌拉山长约三百里,高而又陡,层层叠叠,巍然峙立。山的附近是一个傍山望水的大平滩,这便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前旗。
在三、四十年前,乌拉特前旗的蒙古族人民就在这个广大的水草丰美的大平滩上,沿着黄河岸边游牧。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旗的东部,他们全部被赶到山里去了。从那时起,失掉了丰美的牧场的蒙古族人,就在荒山里过着苦难的日子。
解放后,这些被迫上山的人们,有少数从山上走下来,政府给他们辟出了足够的牧场。从1950年起山上的人开始大批下山,现在除少数人外,绝大部分人都下山了。全旗共有三千多人,下山后都沿着乌拉山麓安家了。
现在,当你走到乌拉山下时,不但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在自己往日的牧场上自由地放牧,而且也可以看到他们和汉族农民怎样亲密团结建设他们美好的生活。这里的牧民有90%以上都合作化了,有一部分牧民还和汉族农民共同建立了十个蒙汉民族联合社。我最近访问的和顺庄蒙汉团结社就是其中之一。该社是由五十户组成,有十九户蒙古族社员。
当我到蒙古族副主任巴荣家里访问时,有几个人正在收拾刚打下来的新麦子,我用蒙古人的礼节向他们问好时,他们呆呆地注视着我不说话,原来他们不是蒙古人,是汉人,屋里住的才是蒙古人。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老太太把我请到屋里。老太太叫额喜玛,六十来岁,是巴荣的岳母。她的男人叫玛希,在合作社里放牲畜。老太太告诉我说:“我们家里劳动力少,外边是我们社里的汉族社员们帮助我们收拾麦子。”老太太还说:“我们许多重活都要靠汉族社员给我们帮忙哩。”
老太太讲了很多过去的事情:“我们被迫上山的时候,山里连个住处都没有,有的住在山洞里,有的住在勉强用石头盖起的‘房子’里,到了晚间冻得不能睡觉,就升起了篝火,大家围绕着篝火度过那些寒冷的冬夜。唉,那些夜晚是多么长呀!”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些困苦的年代里,蒙古族和汉族劳动人民之间却仍然是息息相关的。当时,牧民每到秋天就偷偷地跑下山来,汉族农民在前面进行收割,他们跟在后面拣穗子。蒙古族人了解到汉族农民需要木材,到了晚间偷偷地运了一点木材放到山脚下,第二天晚间汉族老乡来运木材时,在拿去木材的地方放上一点粮食。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就这样地度过了那个岁月。现在的两个社副主任巴荣(蒙古族)和张金才(汉族)的友谊就是在那个时候结下来的。
解放后,蒙古族人刚下山来时,正像他们刚上山时一样,首先感到困难的是没有房子。于是汉族群众就帮助他们造房子。巴荣根本连房子也盖不起,由于张金才的帮助,也盖起了两间房子。
几年来,这些饱受辛酸的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努力建设自己美满幸福的家园。今年由于秋旱,和顺庄蒙汉团结社的收成并不算太好。但是,在这一年里,通过各种具体事实,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好处,他们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好处。这种好处不仅是对蒙古族牧民有利,对汉族农民也同样有利。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联合办社以后,他们内部进行了分工,除个别种过庄稼的蒙古族社员外,一般的蒙古族社员都进行放牧,牲畜统一经管,这种分工不但解决了过去的农牧矛盾,而且也给社员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联合办社以前,蒙古族群众因牲畜少,光靠牲畜还不能过活,所以多少也必需种一点地。可是他们既没有种地经验,又缺乏必要的劳动人手,顾此失彼,结果哪一样也弄不好。汉族农民过去也有些散畜,但因为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农业上,因此牲畜总不见增长,幼畜的成活率不到50%。
今年联合办社,牲畜由合作社统一经管以来,这些情况都有了很大改变。
过去在汉族农民的家里,人们是很难看到炕上有毡子的,可是你现在到和顺庄团结社去看一下吧,无论你走到任何一家农民家里,都可以看到他们铺着洁白的毡子,这是合作社今年用蒙古族社员生产的羊毛新做的毡子。蒙古族社员的羊毛不仅给汉族社员解决了炕上铺的毡子,也解决了今年汉族社员的夏季服装。羊粪还可以做肥料,今年联合办社以后就施了二千多车粪,而施肥在这里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夏季里,牧民们为了移场放牧,就把牲畜赶到山里去,农民生产的蔬菜瓜果源源不断地送到山里去,而农民呢,也可以吃到各种奶食品了。有一次,汉族农民段岐荣跟我谈到这些好处时,他说:“我们汉人过去从来没有吃过黄油,只是看着人家吃,可是今年我们也都吃到了!”语气里充满着一种自豪,我想这种自豪正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珍贵的果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