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粮食油料单位面积产量空前提高 合作化使历史上遗留下的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大大改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8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粮食油料单位面积产量空前提高
合作化使历史上遗留下的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大大改变
新华社呼和浩特27日电 新华社记者雷本复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里,粮食、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今年全区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已达到一百三十四斤,比历史上大丰收的1954年平均每亩超过十三斤,与1950年全区粮食每亩平均七十六斤的产量相比较,已提高将近一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自治区今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计划指标。今年的油料作物每亩平均产量也比1954年高6%。内蒙古是我国三大甜菜产区之一,今年许多农业社出现了大面积每亩产万斤以上的甜菜丰产田。
今年全区扩大灌溉面积三百万亩,比去年增加两倍多;施肥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9.1%,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在改进耕作技术方面,各地都根据干旱特点,从1955年冬季开始普遍采取了抗旱抢种、浇水点种、锄苗、保苗等一系列防旱保墒措施。特别是推行秋耕,提高秋耕质量,推广缩垅、增行、匀播密植,效果十分显著。此外部分地区还在大面积耕地上使用杀虫农药,推广了大量新式农具和良种。所有这些措施,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了很大作用。
内蒙古出现农业的历史很短,大部分农田开垦还不到一百年,农业技术和经验积累较差,而在解放前的几十年中,反动统治者在这里实行掠夺式的屯垦政策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日伪的摧残,使得广大贫苦农民长期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进行生产。因而内蒙古农业上的特点是劳力不足、耕作粗放,自然灾害多,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解放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民大力改变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