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赵佶的花鸟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8
第8版()
专栏:

赵佶的花鸟画
于非闇
明朝人怀疑赵佶的画是不是出自他一人之手:有的贬低其价值,企图把这位“徽宗皇帝”的“圣艺”抽空,归之于当代名手如吴元瑜之类;有的抬高其价值,例如把赵佶的“雪江归棹图”说成同唐代的大画家王维的作品一样。
近年来,有些鉴赏家对赵佶的画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哪一幅画得最拙笨、最糟糕的,可能是赵佶的真迹;另一种认为赵佶根本不可能画这么多、这么好的画,大概都出于当时画院名手的代笔。
我们研究古代绘画,特别是研究赵佶的绘画,不能把他的画同书法割裂开来,而且还要把他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书画相互结合起来研究。当然喽,大胆的怀疑还是可以的。
现在就我所见到的有年代可查的赵佶的书法,试给他排一下队(包括墨迹与石刻)。
赵佶二十二岁书“赐辟雍诏”石刻,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二十七岁题“韩干真迹”和“韩滉文苑图”“八行八刑条”石刻,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
二十八岁书“大观圣作碑”石刻,公元1108年(大观二年戊子)。
三十二岁书“瑞鹤图”诗并序,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壬辰)。
三十四岁题“御鹰图”,公元1114年(政和四年甲午)。
三十九岁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石刻,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巳亥)。
赵佶的书法——“瘦金书”是有他自己的风格的。“赐辟雍诏”,只是一味的瘦硬,题韩干、韩滉和“八行八刑条”在间架结构上有了进步;书“瑞鹤图”诗并序,不但形体更完整流利了,而且笔道也圆融,不是一味的瘦硬;题“御鹰图”,则是更加雄健;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由雄健又更苍老。单从这些有年款的书法看,可以看出他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这些年款上看,他书法成为瘦劲清利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的。那末,姑从笔法出发,说他画成最拙笨、最糟糕的那幅画,正好和他的书法不相符合,既不瘦劲,也不清利,又该怎么说呢?
赵佶的花鸟画,就我这几十年所见到的,包括那时尚未流出域外的,连不书年款或割去年款的在内,很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修养上不断的前进,创造出了他自己的风格。在未流出域外前,我所见到用十二梅纸画的“写生珍禽图”卷,在卷里画了四段墨竹,可以说只此一家,与众不同。在文献上说他写竹“紧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这四段墨竹,正好证明纪录的正确。这卷里其他的花木翎毛,除非把它的瘦金书也全盘否定,不然就很难找出不是他画的根据。在这里,我还想举出赵佶的另外三卷画来:“祥龙石图”卷(在故宫),“瑞鹤图”卷(在东北博物馆),“五色鹦鹉图”卷(现在域外)。这是三个不同内容、不同形式、而大小尺寸差不多、一半书一半画的“高头卷”。从它们的内容,很可以看出宋蔡绦“铁围山丛谭”和邓椿“画继”所记的依据。他使用双勾法和绚烂的形式,来表达五色鹦鹉和繁杏;他为了表达祥龙石的玲珑剔透,推进到九层,他就使用了墨彩的形式;他的“瑞鹤图”在写汴京的瑞门丹阙(他使用了界尺画来表现),在臆造祥云(他使用了没骨法来表现),在写生白鹤(他又使用双勾“填青”来表现),他在这三卷画中,用笔用墨方面,例如,鹦鹉的嘴爪、杏花的花朵枝干,石头的锋棱皴染,二十只白鹤的羽毛嘴爪等等,都呈露出和他瘦金书一样的笔法,更同他三十多岁时的书法相近。这三卷画,对于我们研究赵佶的花鸟,我想是很有用处的。(附图片)
淇园风嗫(“写生珍禽图”卷中四段墨竹之一)(宋)赵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