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湖北黄陂县粮食大面积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29
第3版()
专栏:

湖北黄陂县粮食大面积丰收
本报讯 驻湖北记者古维进报道:湖北省黄陂县粮食大面积丰收。1956年全县八十多万亩田平均每亩产量八百零八斤,比丰收的1955年增产33.75%,超过1956年的计划指标13.62%。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亩产千斤的田有二十二万八千二百多亩,亩产千斤以上的田有四千二百多亩。全县有两个“千斤区”,二十四个“千斤乡”,二百九十二个“千斤社”。全县一千六百三十三个农业社中,比去年增产的有一千四百零七个社,占总社数的86%以上。减产的只有十二个社。全县出售余粮九千四百多万斤,超过国家统购余粮任务62.05%。全县农业人口平均每人留原粮六百五十四斤,比1949年增加45%。
黄陂县1956年在农业生产上充分运用了合作社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推行了“五改”。首先是土种改良种。全县推广“双季粳”、“南特”、“胜利籼”等稻谷良种和南大二四一九等小麦良种,都比本地品种增产很多(每亩增产一百斤到二百斤)。其次是扩大复种面积,多收一季。1956年全县复种面积由十六万二千多亩扩大到三十四万九千多亩。其中单季稻改双季稻十五万九千多亩,每亩比单季稻增产四百多斤。此外,坡田改梯田,旱田改水田,低产改高产,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为了保证“五改”措施的实现,全县曾经大力兴修水利,使全县保收和基本保收面积由1955年的三十二万亩增加到五十二万亩。全县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积肥运动,积蓄自然肥料一亿八千四百多万担;过去60%的田采用商品肥料,1956年变为75%采用自然肥料;平均每亩田施底肥二百五十担,比去年增加一倍。全县的十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大批的农民技术员,对于改进技术、争取丰收也起了很大作用。
中共黄陂县委对于合作化后的农业生产实行了具体深入的领导。1956年春季,全县农业社的劳动定额管理等问题没有解决,造成严重的窝工现象。县委书记史明等深入工作重点,根据本地和外地的经验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分级报酬、包工包产等办法,并在全县扩干会上介绍。有90%以上的社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劳动定额以及分级报酬、包工包产方案,从而逐渐消灭窝工现象,生产秩序走上正常。
在全年的工作中,县委注意充实基层领导力量,改变上强下弱的现象。全县并乡后,县委派出区委级干部十六人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区助理员等三十二人,担任乡的党支部书记;派出乡干部一百二十四人,担任社主任。另外,抽调一百七十个干部组成十七个工作组,长期驻在合作社里帮助工作。这些干部派到基层后,工作进行比较顺利。县委重视对落后地区的生产领导,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里,县委都派出强有力的干部到落后地区检查生产情形,将作物进行分类排队,找出田间工作落后的原因,及时发动群众进行加工培育,使全县15%—20%的田间管理落后的田平均每亩单位面积产量比1955年提高80%左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