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第一次生产了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30
第3版()
专栏:

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第一次生产了粮食
本报记者 林沫
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从东到西两千里,面积比江苏和浙江两个省还要大。这绿茫茫的像海洋一样的草原呵,草下边盖着肥沃的土地,但多少年来一直游牧在这块草原上的蒙古族弟兄,却从来没有耕种过它。他们吃的粮食,全要由外地运进来,牲畜也全靠自然草原进行放牧。这样的畜牧业经济,是很不稳定的。有时候,大雪封闭了草原,人马车辆不能通行,粮食运不进来,人没吃的,牲畜也缺乏饲料。1954年春季发生大雪灾的时候,由北京派飞机来进行空投,才度过了当时的困难。
如果能在草原上种出粮食和饲料,显然,这已是蒙古族兄弟在定居生活中一件重要的大事。
这样的事情已经开始了:1956年,这块草原上有十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开辟了饲料和粮食基地。牧民们在五十一个汉族农民的帮助下,第一次种出了粮食、饲料和蔬菜。
前一个时期,我曾经参观过西乌珠穆沁旗二佐(区)金星牧业社。他们一共开了四百亩荒地。头一年,大家还没有经验,春耕迟了一个月,种了六十亩庄稼和五亩蔬菜。播种虽然迟了些,但今年风调雨顺,地力肥壮,那齐腰深的糜子,密密丛丛的荞麦,给茫茫的草原增加了新的活力,它们好像骄傲地向人们宣布:我们在这儿生长起来了,而且长得很好!
在金星社帮助种地的是林西县前乌苏乡永利农业社的五个汉族农民。金星社也派了五个牧民跟着学习。两个民族的十个弟兄,好像两个手的十个指头,每天谁也离不开谁。干起活来,一左一右;走起路来,一前一后。彼此虽然语言不通,但目的却是一个。牧民说:“汉族老大哥庄稼做得好,对人亲热,教技术又耐心。”农民说:“蒙古族弟兄不怕辛苦,肯干,又用心学。”不到半年工夫,凡是他们干过的活,像锄草、收割、耕、犁、耙、磨,蒙古族弟兄样样都能做了。
他们种出的庄稼,在草原上真是一个活的展览会。苗儿刚刚出土,有些牧民就跑来蹲在地里看。庄稼长高了,看的人就更多了。这些庄稼简直是牧民们一天天望着长大的,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喇嘛说:“我打心眼里稀罕这些庄稼呀!要好好看看是怎么种的。”
金星社种的菜,一样接着一样下来了。人们看到大白菜最好的一棵有十二斤重,白萝卜一个有六斤多,都高兴极了。社员们家家蒙古包里堆着蔬菜,大家已学会了腌咸菜,用白菜、萝卜炖肉吃。一时还吃不完的蔬菜,他们就用大车送到附近的互助组去,请周围牧民兄弟姊妹们尝尝新。
今年春天,在开始提出要汉族农民来帮助开辟饲料和粮食基地的时候,牧民们还是有很大顾虑的。人们传说:过去都是因为汉人开荒,占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草原才一年一年缩小了。有的牧民担心:在草地种庄稼以后,咱们的牲畜到哪里放牧呢?干部们反复宣传说明种植饲料和粮食,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牧业生产。再说,侵占土地,欺侮蒙古人,那是旧社会的事。如今咱们新中国是各民族友爱的大家庭,咱们请汉人来帮助,干完活人家就走了,种下地是咱们自己的,咱们学下技术谁也拿不走。
事实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秋收以后,牧民纷纷谈论着:明年咱们再多种些粮食和蔬菜。慢慢在土地上扎下根,定居下来,人和牲畜的生活就都有保障了。
来到草原上帮助耕作的汉族农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热诚的服务精神,获得了蒙古族弟兄的爱戴。他们平日起早贪黑干活,耐心地教技术;遇到风雨天不能下地,就帮助牧民收拾牲畜棚圈,给喇嘛们泥抹房子,修火炕。金星社附近住的几户喇嘛,都在农民的帮助下种了蔬菜,还打了一眼水井。牧民说:“这些汉族老大哥是真心实意来帮助咱们的。”在过端阳节和中秋节的时候,金星社的牧民和当地的喇嘛们,给汉族农民杀了肥羊,抬去了大桶的奶酒,大家在一起热闹地吃呵,唱呵!跟他们学习种地的五位蒙古族弟兄,一起举杯歌唱着:
你们林西县来的汉族兄长呵,
请喝下这杯感谢的酒吧!
眼看我们在草原上种出了庄稼,
如今我们的两手学到了本领,
这是自古未有的大喜事呵!
当秋收还没有完的时候,金星社的主任基格木德就同汉族农民商量,希望他们留下一两个人,在当地安家落户参加生产。(附图片)
左上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休息的时候,在一起抽烟谈笑。
上 牧民巴拉桑向农民李林东说:“咱们种的荞麦很好,今年一定闹个丰收!” 林沫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