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农业合作兴起来,沙碱地上鲜花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2
第3版()
专栏:

农业合作兴起来,沙碱地上鲜花开
甄为民 赤布 树棠
很多地区实现高级合作化一年了。我们曾经听到人们对于高级社这样那样的说法,有人赞美,有人怀疑。不久以前,我们到江苏省1956年连续三季受灾的淮阴专区的泗阳县仓集农业生产合作社里进行了访问之后,我们充满了信心。
这里是重灾区。但是,当我们走到这个社里的时候,并没有灾荒的感觉。这里到处是一片生产建设的新气象。拾花姑娘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拾取棉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驾着十寸步犁在翻地种麦;老人们在晒花场上聊天、拣花;几十个赶车的人正在把大批皮棉运往十里外的供销社去出售;有些社员正在修盖房子。
社主任戴玉才向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说,仓集社1956年连续三季受灾,许多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往年减少了,但总产量却比往年增加了。据初步计算,1956年农业总收入比丰收的1955年增加了七千多元。
这个社为什么受灾不减产呢?主要是实现高级合作化后,统一经营,实行了大面积改革耕作制度的结果。
仓集社在废黄河以南、洪泽湖北岸,有80%的沙碱土,按农民的说法是一块“兔子不拉屎”的荒地。建社前,只种一熟杂粮,平均每亩产量不到百斤。1952年冬天,有十一户贫农组成了初级社,他们采用改种高产作物、增加复种面积、套耕和挑泥淤改良土壤等等措施来提高生产,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每年平均提高50%,社员的收入年年增加。1955年大丰收,每亩粮食平均产量达四百四十三斤,棉花每亩产五十三斤(皮棉)。
合作化的优越性吸引了农民。1955年秋季,二百六十户单干农民和这个初级社合并组成了高级社。高级社成立后,研究制定了增产计划:在全部公有的土地上大量扩种棉花,种植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原则下,1956年棉田由1955年的一百零三亩扩种到一千二百多亩。虽然受了灾,单位产量比1955年减少了,但总产量比1955年多了二万多斤,增加了五、六倍。加上麦季增产,1956年全社总收入仍然超过了1955年。
社主任领我们参观了社里的高额丰产田和二十四亩老碱地。在二亩丰产地上,转业军人刘传高正在这块田里收花。他仔细跟我们量了地块,计算了产量。这块地每亩已经收到七十五斤皮棉,大概每亩还能收二十五斤,可以达到百斤棉的要求。紧靠着这块高产田的西边,有二十四亩老碱地,地里白茫茫的盐硝,像大雪盖没了田野,有的地方脚踢一下也见不到土壤。在这块地上,茂密的棉枝茁壮地挺立着,估计每亩也可以收到三十斤。
我们曾经找到这二十四亩老碱地原来的主人——新社员夏鸿高。据他说:这块地的北段,往年根本种不上庄稼,有一年他连种九次都没有出苗。年成好,收几斤山芋,吃起来味道也不好。种玉米每亩只收几十斤。我们和他算了一笔账:这块地最好的年景玉米的收成和现在最坏的年景的棉花收成对比,现在的产量比过去也要提高将近五倍。夏鸿高认为这样比还不算合理。他说:“这块地的病根是合作社治好的。要是不入社,碰到像1956年这样的年成,这块地就整个淹掉了,根本不会有收成,又从哪里比起呢?”
这块盐碱地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呢?为什么入社以后第一年产量就显著提高了呢?这中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社主任给我们介绍了管委会委员熊昌标,说老碱地种棉是推广了他的经验的结果。我们请熊昌标谈谈他倡议改良这块碱地的经过,他说:“我本来没有地,在地主家做工,土地改革以后,我分到一亩三分地,1952年就开始种棉花。在自己地里种庄稼,感到特别亲切,常常跑到田里去看。第一次种了没有出,又种一次还是没有出。我心里很急,就伤心地坐在田边。忽然发现种在墒沟上的棉苗都已经枯萎,只有粗心大意散落在墒沟下面低洼处的棉籽却长出了嫩芽。我就再一次播种,全种在墒沟下面。果然,长出了好苗。那一年一亩平均收了三十六斤籽棉。我推车到供销社去卖棉,供销社的同志说:‘人家卖棉花是用篮子拿,你是用小车推。’还特地奖给我一张爱国售棉的宣传画。”
熊昌标入社以后,就把他这办法带到社里来了。社里采纳了他的意见,开?沟种棉。收成果然很好。1954年县里来了一位姓陈的技术人员,看到社里把棉花种在墒沟下面,大为吃惊,因为书本上没有这么说过,于是就向社主任提出了意见。社主任就向他介绍了这种种法的好处,并说明:等棉苗长得结实一点,就壅土,把沟填成高坡,再挖出一条墒沟,这样也利于排涝和灌溉。1955年全部棉田采用这个办法种,保证了一百多亩棉田全苗。1956年也是用这样办法在这块老碱地上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我们曾到仓集社的第五队——仓庄小队去访问。
仓庄,这是一个落后庄子,三十八户人家一年前还都是单干农民。在旧社会,这个庄流传着所谓六多:地主多、富农多、开行的多、出外做生意的多、赌钱的多、缺粮户多。全庄只有一家不会赌钱。农忙的季节也有人赌钱。现在仓庄变了,社员说,现在也有“六多”:教书的多、学生多、当解放军的多、修盖房子的多、添新衣服的多、增加收入的多。生产队长给我们计算:全庄有六个人在外教书,有二十八个小学生,有十八个人当解放军和工人,有两家盖新房子、八家修理房子,有十家添置新衣,有的社员已经向社里称了十斤到十五斤皮棉做棉衣棉被。三十七户新社员中,就有84%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仓庄的人们都说:“仓庄是一步到了社会主义!”
仓庄本来有三十八户人家,为什么上半年只有三十七户新社员?原来还有一户单干户魏荣祥,迟到1956年9月才入社。魏荣祥当初不肯入社,后来为什么又入社了呢?在轧花机发出的轧轧声中,我们找到了魏荣祥。
魏荣祥原来并不富,他凭着自己有一手修理轧花机器的好手艺,在荒年曾以低价收买过好几亩农民被迫出卖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使他成为一个有十五亩地、有驴有牛、又有一部轧花车的富裕中农。他曾经做过梦:如果再买进五亩好地,就可以过得更富裕了。
1955年,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并没有动心。他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什么好处。依靠着自己有牛有驴,他要和合作社比比高低。
1956年连续雨涝,社里抗灾力量大,而他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社里的麦子长得人把高,他的麦子长得像癞痢头;社里一亩收几百斤,他六亩多麦田只收到几斗。后来社里扩种棉花,他也种了二亩半棉花:社里的棉花全苗了,他的棉花不能全苗。社里送给他许多棉苗,还借给他移苗器帮他补苗。可是等棉苗长成后,连续阴雨,牛毛草盖没了棉棵。社里发动向荒草大进军,割的割、锄的锄;他的棉田里前锄后长,夫妻俩都累病了,也雇不到一个人给他帮工。结果,社里靠近他的棉田每亩收到近三十斤皮棉,而他家两亩半田只收到两斤半皮棉。
我们问他:为什么现在你又要入社呢?他说:“外村人把牲口牵到我们社里来要求入社也入不上,我还不入社吗?我的隔壁邻居徐开成、徐开同兄弟入社以前的生活远不如我,入社以后就比我高了二倍。我想了又想,我就托他们把麦种交到社里来要求入社。”
我们问他:入社后觉得怎么样?他说:“现在就是不靠田里做活,我就靠这个手艺,给社里轧花,也比田里的收成好。如果社里再给几分自留地,我女人种种,我别的什么心思也不想了。”
仓庄的最后一户单干户,就这样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在仓集社,你会看到听到许多新事:老赌棍变成了农业技术员,五十九岁的老巫婆变成了“五保户”,民校开早晚两班还应接不暇。特别使人兴奋的是农民学习技术的热情。1956年社里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帮助下,开办了棉花和粮食的耕作技术训练班,听讲的人很多。照社员的说法:1957年种棉花,大家都是老手了。
仓集社有一个社员叫仓道吾,过去在仓集染坊里做工,没事就赌
钱。有时候欠人家的赌账还不起,到过年时就得躲债。1956年入社后,他成了第五队的农业技术员,负责管理棉花;每月他都到社里来听几次技术报告。仓道吾向我们自我介绍说:整个仓庄我最突出——过去赌钱不做活最突出,现在我家的工分最突出,增加收入最突出。往年他一家每年平均只有一百三十元的收入;1956年他全家做了四百多个劳动日,收入将近三百元,比1955年增加两倍多。
仓集社,像一朵鲜花,在废黄河边这块黄沙蔽天、盐碱遍地的土地上,茁壮地成长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