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在石油城——阿尔巴尼亚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2
第5版()
专栏:

在石油城
——阿尔巴尼亚纪行
林里
天空下起了雨。
汽车离开大路,顺着一条小道,直朝斯大林石油城的招待所飞奔。
招待所座落在山顶上,四周是密密的树林。房屋建筑是意大利的标准样式,内部的陈设仍残存着意大利的独特风格。这儿舒适而恬静。全院只有一个卫兵,一个看门老妇,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要不是墙壁上有马克思和列宁的挂像,你还会误以为置身在意大利贵族的家里呢!
我正为这种奇异的静寂所惊骇,房门吱呀一声开了。进来的是斯大林石油城的党委书记哈山·哈山尼和工会主席。他们跟我握手寒暄,像亲人那样热情地问长问短。可是侧身一转,竟同陪我前来的诗人阿列克斯·恰奇、记者华西里·拉力吵起来了。他们说,大道两旁站着许多欢迎中国客人的人,还有少年先锋队员等着献花。他们责备我们不该绕道走小路,不该让群众站在那里白白等半天。华西里·拉力也不示弱,瞪着两只大眼回答说:“我不能让我的客人淋雨呵!”
翻译把两方面的争吵说给我听,我便把华西里·拉力叫到一边,劝他不要对党的负责人这样不客气。哈山尼一下看透了我的用意,他不等翻译把话翻过去,就急忙过来解释说:“我们都是老朋友,说什么也没关系。”他指着阿列克斯·恰奇和工会主席说,他俩是老战友,战争期间在一个部队打游击。阿列克斯·恰奇到过中国,他补充哈山尼的话说,欧洲人说话喜欢动手势,声音又大,东方人看来就像打架似的,其实这就是他们的民族习惯。阿列克斯·恰奇的话引起一阵哄笑,争吵也就结束了。
大家坐下来,开始叙述石油城的情况。
石油是阿尔巴尼亚经济的精华,又全都集中在库乔瓦。这个地方过去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目标之一,如今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早在1875年间,英法德意等国的侵略者,就到这里进行过地质调查。1925年间,英国人首先强买了这块土地,接着来的是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强盗占了相当于阿尔巴尼亚领土的十三分之一。到正式采油的1934年,意大利挤走了英法资本,建立了阿尔巴尼亚国境以内的“意大利王国”。我们住的招待所,就是当年这里的最高统治者住的地方。意大利人霸占了这里的采油权利,也垄断了开采石油的技术秘密。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由意大利人充当,笨重的体力劳动就叫阿尔巴尼亚人去干。意大利人开凿了一个又一个的油井,但没有炼油设备。直到解放初期,这里还是只出原油,不出成品。意大利人像所有殖民主义者一样:把原油送回意大利,炼成石油,再到阿尔巴尼亚来赚钱。为了这个卑鄙的目的,他们修了一条长达八十公里的输油管,让原油从油井一直流到亚得里亚海边。输油管像一条贪得无厌的毒蛇,日日夜夜地吸食着阿尔巴尼亚人的血和汗。……说起这些,人们表示十分愤慨。因此,在安排我的行程时,党委书记建议我首先去看炼油厂。因为那是阿尔巴尼亚人自己建设的。
第二天一早,我们下了山。眼前出现的是数不清的油井。远远近近,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傲然矗立的井架。汽车走过的大道两旁,闪耀着亮晶晶的油珠。偶而看见一些水洼洼,也被五彩斑斓的浮油所掩盖。我心里想:这真是油的世界呵!
爬上一道小坡,我们来到了炼油厂。
炼油厂的厂长、工程师和党支部书记,早已等候在门前。说起炼油厂的情况,他们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是他们亲手建设起来的炼油厂。全厂现有一百八十名职工,月产石油八千吨。这里正在建设一个新的炼油炉,预计短时期可以投入生产。到1960年,就可以月产石油一万八千吨。厂长对于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深为满意。但他更高兴的是阿尔巴尼亚人自己在生产。厂长说,炼油厂是1946年建成的。那时因为没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炼油任务不能不交给一位意大利人来负责。但是,那个从前是厂长,解放后做了总工程师的意大利人,竟同美国特务勾结在一起,拟定了烧毁炼油厂及其附属设备的阴险计划。这时,他们才解除了这个意大利人的职务,请来了苏联专家。同时,也派遣自己的子弟,到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去学习。这几年来,石油城培养了自己的技术力量。炼油厂的工人也全都换成了阿尔巴尼亚人。他们说,意大利人才走时,许多技术工作都落在苏联同志的身上。现在,掌握实际生产的是阿尔巴尼亚人,苏联同志只在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来指导指导。厂长自己,就是刚从苏联学习回来的。
“除了生产石油以外,我们还生产沥青。现在,就看看我们的沥青吧!”厂长一面说,一面带我到了沥青车间。他那“我们”“我们”的语气,使我一下想起了平壤在用阿尔巴尼亚沥青铺马路的事。我说:“在中国,我就已听到朝鲜在用你们的沥青重建平壤大马路的消息。”
这句话一出口,厂长、工程师和党支部书记,就一齐向我围拢来。他们拉住我的手,握了又握……。他们说,阿尔巴尼亚的沥青,铺过巴黎的马路,铺过罗马和柏林的马路,铺过欧洲许多自称“文明之国”的马路。但他们所用的沥青,都是用强盗般的方式偷走的。只有这次重建平壤马路的沥青,是阿尔巴尼亚人自动赠送的。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阿尔巴尼亚人能贡献一点力量,特别是能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帮助东方的兄弟国家,是我们感到光荣和幸福的事。”厂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眶里含着激动的泪。
从炼油厂出来,我们走到一组井架的操作器前。这里有一个木质圆盘,支撑着五十二根钢绳,牵动着五十二眼油井的抽油机。圆盘旁边有一座小屋,里面安着卷扬机。管理这五十二眼井的是一个技术员,一个普通工人。他们说,这种管理油井的方法,是解放后才有的。从前都是体力劳动。每眼井上八个人,像老牛拉磨盘一样。现在只有两个人,就管理了过去四百一十六个人才能管理的油井。这一带的油井,人们叫做旧井,因为在巴都斯和泽里克地方,已经发现了两个新油田,并建设了新油井。旧油井都是意大利经营时期开挖的,深度不够,分布也不合理;现在一眼井一天只能出油三小时,总共不过零点八吨重。现在建设起来的新井,是按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的标准开凿的。因此出油时间相当长。一眼井一天出油十五小时,合十五吨。他们邀我到新井去参观,但因时间不够,未能如愿。
石油城有一个很不错的发电厂,所用的燃料不是煤,而是自己出产的石油。发电厂的人们说,在意大利统治时期,这里也有过一个发电厂,但在反法西斯战争末期,机器、厂房都被美国飞机炸毁了。剩下的一些东西,又被德国法西斯在撤退前全部破坏了。刚解放时,这里是一片废墟、一堆瓦砾。帝国主义者断言:这样的工程,阿尔巴尼亚永远也修不起。还说,阿尔巴尼亚修不起石油城的发电厂,也就不能开始石油的生产,因为它是石油城的心脏。英勇的阿尔巴尼亚工人阶级,没有在困难前面低头,他们束紧腰带,忍着贫困和饥饿,以光荣的义务劳动,回答了帝国主义者的叫嚷。紧接着,就由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送来了全新的发电设备,又派来了全班的工程技术人员。捷克斯洛伐克同志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为石油城建设了这座新型发电厂,又教会了阿尔巴尼亚人管理发电机的本领。现在,管理发电厂的已全是阿尔巴尼亚人了,留在这里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只有一个。当人们介绍我同那位捷克斯洛伐克同志见面时,我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在这里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发电厂可以由阿尔巴尼亚的同志自己管理了。我的国家已决定让我回国,并且告诉我说:我的下一个岗位是去中国。”听了他的话,我急忙伸出热情的手,临别时还相互说了一句:“中国再见。”
我在石油城住了两天。两天的访问使我感到,阿尔巴尼亚人民今天正在沿着工业化的道路前进,正在迅速地改变自己祖国的落后面貌。(附图片)
这是在苏联帮助下在萨别克兴建的巨大炼油厂,现已开工生产。今年就能精炼国内的全部原油。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