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改良手工艺产品的几种偏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4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改良手工艺产品的几种偏向
好做大件 盲目加工
北京、扬州等地出产的绒制小动物,色彩艳丽,小巧玲珑,很受群众欢迎。但目前市场上很少这类产品,较好的尤其不易见到。最近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看到了一些新设计的绒制品,却是一、二尺高的大型绒鸟,还有天坛、石狮子和舞台的模型等等。这些大型绒制品,如作为陈设品,既没有艺术价值,又极易褪色变旧。这种超越了材料条件的限制、不按照它的特性来发挥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技巧的
“改良”,盲目地想以“大”取胜,结果是吃力不讨好的。
刺绣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也在讲“气派”,似乎只要面积越大、费工费料越多,就一定会越好。目前所谓“高级绣品”,大多以画作稿,用整年累月的时间去绣大块大块的石头、草地,真是不惜工本!结果是既不实用,也不美观,更不经济。
据说做大件是为了让老艺人充分发挥技术,我看这说法是无稽的。
抛开传统 滥学西法
目前各地有些艺人和干部,在“改良”“提高”的浪潮下,急于求成,认为改良提高就是去旧更新,全部否定了旧的技法,盲目地勉强地去模拟西洋方法。例如有些艺人把远小近大的透视画法也用到石刻的人物圆雕上来了。形成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大有小,十分离奇,他们忘记了圆雕的欣赏者是可以从四面八方来看它的。在浮雕上也同样有人采用焦点透视、追求“自然形态”,而丢弃了传统技法中原有的“装饰趣味”和“散点透视”在表现上的优越性。
又如蔚县的剪纸,本来以简练质朴的风格见称,特别是所剪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十分有趣。可是最近也在煞费苦心地进行“改良”和“提高”了,并且已经刻出全套新作品:人物的衣纹线条增多了,花纹加细了,动作也力求照相式地真实了,而同时也就变得软弱无力、枯燥乏味了。该地的花鸟剪纸,原来色彩对比很强烈、很鲜明,现在有的把红色的鸟改为真鸟一样的灰色的鸟,失去了原来很高的民间艺术的趣味。
据说这种倾向的促成,同某些部门定货评价的干部所持的审美标准有关。
专供展览 脱离实用
由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活动频繁,每年都要选送很多的工艺美术品参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性的展览,并供应礼品的需要,这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决不能以此为工艺美术品的唯一出路。如竹编制品,近年来为了追求展览效果,的确创作了不少精美的产品。装饰越来越华丽丰富,但与人民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有些出国展览品例如日常使用的靠垫,实在绣得过于高贵精致了,难怪国际友人要向我们提出疑问:中国有人用这种靠垫吗?
工艺美术品产销中的问题很多,这里所谈的不过是随便举的例子而已。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金逢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