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做好古代医书的重印工作 评商务印书馆重版“类证活人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5
第7版()
专栏:

做好古代医书的重印工作
评商务印书馆重版“类证活人书”
张德钧
祖国医学遗产蕴藏着我们先民几千年来跟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最近,商务印书馆重版和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著作,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是,在出版方面有很大的缺点;应有的校勘工作和标点工作,一般都还做得很差。关于这些缺点,其他一些出版社,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常发生。这里,仅举商务重印的北宋朱肱著的“类证活人书”为例。
“类证活人书”,商务印书馆于1939年编印丛书集成时,曾据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排印过。这次重印曾经作了一些加工。但是,校勘方面仍有很多缺点,文字断句方面也仍有很多错误。
首先,我们知道,过去从事校勘古书的人,都要求做到下面几点:校仇时必须十分精细,一字也不放过;不单以不同的版本来校,本书前后文字以及其他书有同文同义的也要取校;发见文字异同时,自己能下判断的,必须注明来历,自己不能决定谁正谁误或两俱可通的,也要并为注出。因此,过去精校的书不但错误很少,即或有了错误也容易查出底细。今天校印古书还有必要向前人学习。看来商务印书馆重印“类证活人书”做的校勘工作,是没有采用古人这种优良的传统作法的。
(一)由于没有广求不同版本来校勘,仅仅参照一下徐熔刻本,这就使得医统本本来佚缺、徐熔本又原不曾有而由其他版本尚可补全的竟不得补全。如“伤寒药性”后有“小儿药性”一门,商务新、旧印本都注云:“明刊本原缺”。事实上,明医统本虽缺,在明秣陵吴鸣凤重校的类证活人书是并不缺的。至于吴鸣凤本附录“辨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条后,还有九个方的辨误,这也是医统本所佚缺的,商务印书馆似乎更不知道有这回事了。
(二)由于既未广罗版本,又未精细校仇,这就使得脱文误字仍旧极多。如卷前朱肱自序后附识云:“及至濉阳,又见王先生活人书,京师、京都、湖南、福建、两浙,凡五处印行。”据宋程迥医经正本书引述此文,“王先生”下应有一“言”字,宋刊十八卷本南阳活人书亦作“王先生云”,“京都”乃成都之误,徐熔刻本亦作成都。第四页(卷一)足阳明经图右下,足部说明明云“中指外间”,图上标线却画在足胫骨上,医统本原图并不如此。一○页足厥阴经图右下说明:“肝……有七布叶,一叶小,如木甲折之象也。”折应作坼,周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是此语所本。(吴鸣凤本作拆,亦误。)四八页第二——三行“柴胡桂枝汤”下注“正卅二”。据一○七页本方编号正卅二应作正卅一。四九页第七行夹注“夫医当宜审谛”,据徐熔本、吴鸣凤本夫医应作大医,即太医。六八页第二行夹注“蜜导煎法”下注“正一百二”,据一三六页本方编号应作正一百十二。(吴鸣凤本作正一百一十,亦误。)八一页第二行“始用半夏桂甘草”,据徐熔本、吴鸣凤本“草”应作汤。一一三页第七行“其脉下负者为顺也”,据徐熔本、吴鸣凤本“下负”应作不负。一五五页第十行“与此方闻不朽”,据徐熔本和苏东坡集“圣散子序”原文,“闻不朽”应作同不朽。一五九页第六行,“麻黄”下注“去节,炮三沸,焙”,据徐熔本“炮”应作泡。又一六一页第九行“杏仁”下注“去皮尖,炙炒”,据徐熔本、吴鸣凤本“炙炒”应作麩炒。一六六页倒数第五行“令搏于筋,冷转筋”,据徐熔本应作“冷搏于筋,则转筋痛”。一八○页第三行“附子”下注“生去皮皮破八片”,应删一皮字。又一八六页第九行“所以便败者,呕不能食也”,据徐熔本、吴鸣凤本“便败”应作便坚。此外,附录释音四页第四行“藁”字注“亦作槁”,据吴鸣凤本槁应作槀。同页第九行“蛤”字注“古令切”,应作“古合切”。
(三)由于校勘文字有异同时不是详注出处,而是只简单地改从自己所认为是的,这就往往把本来不错的反而改成错的了。如四三页第四行“躁粪结聚”,躁字在医统本原文是作燥,吴鸣凤本亦作燥,唯徐熔本此处作躁,今改从之,反而不通。一○一页倒数第九行“麻黄”下,医统本原注有“本无”二字,徐熔本、吴鸣凤本亦有此注,现在删掉了。实则前一行本方导言下明有注云:“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说明朱肱录此方用麻黄是沿监本之误,非伤寒论方之旧,故于“麻黄”下又注云“本无”,岂可鲁莽删掉!一二八页倒数二行“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劫字医统本原文作却,吴鸣凤本亦作却,“其热被却”意谓被冷水所抑阻或闭塞不得发散;改从徐熔本作劫,是不恰当的。一五六页第一行“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热”,医统本原文夏末作夏月,吴鸣凤本同。这是讲,当夏天和秋初时,忽遇暴寒,都要生一种伏热的病,并不是单讲夏秋之交这个时候的。改从徐熔本作夏末秋初,甚误。难道夏末以前就没有暴寒折于盛热的天气变化吗?一七三页第七行“当微利者,勿服之”,医统本原文下句作“止,勿服之”,吴鸣凤本亦然,意思是说:如取得微利,即可停止,不要再吃了。依徐熔本删去“勿”字,语意反而不完备了。
其次,现在出版古书,一般都只作一点一圈了事。但是,为了便利读者体会文语气意,我认为还是用新式标点符号较好。假使既不用标点符号,又不负责作正确的断句,只随意胡乱点断,那就更不对了。可是,商务印书馆此次重印活人书,恰恰就是这样。如一四页一行“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应点为:“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同页第六行“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应点为:“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二一页末行“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半寸深。”应点为:“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半寸深。”二五页倒数第二行“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应点为:“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二七页第八行“均是恶寒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应点为:“均是恶寒,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三○页倒数三行夹注“伤寒论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书中凡有“不大便六七日”文,皆于“不大便”断句,例不备举。)应点为:“伤寒论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三一页第三行“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应点为:“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四三页第一行夹注“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虚盛者说表里也·”应点为:“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虚盛者,说表也。”(此系指明难经素问立论之不同,非引用二书之语。)四九页第六——七行夹注“……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也·……以荣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荣气之道路故也·……”应点为:“……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也,……以荣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荣气之道路故也……。”八三页末行“再以小柴胡之属解其余热·遂愈下后·盖有身热不解·”应点为:“再以小柴胡之属解其余热,遂愈。下后盖有身热不解。”一○一页倒数第七行“太阳病项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如此断句又见六七页倒数第六行夹注。)应点为:“太阳病,项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一○九页第三行“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应点为:“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同页第六——七行“若汗周身·润止后服·”应点为:“若汗周身润,止后服。”一五一页倒数第四——三行“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下之·”应点为:“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下之。”
最后,再提一点关于“出版说明”的意见。
“说明”中说:“本书……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因张仲景系南阳人,而华佗曾称伤寒论为活人书,所以改名南阳活人书。”这是根据张蒇序说来的。但张蒇的话根本失考。华佗和张仲景是同一时代的人,曾否见过面,史无记载,其用“活人”之语,实不指伤寒论。根据三国志魏志和后汉书华佗传,华佗所说的那卷“可活人”的书,乃是指他自己的著作。并且,那一卷书已被烧了。所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本书名题解释已不从张蒇序,而是说:“仲景南阳人,而活人者本华佗语也。”乃较妥贴。
“说明”中说:“医统本中有些字,通用互见,如:一、壹,二、贰,丸、圆,……等,都加以统一。”我们且不论这种统一有没有必要,但是在事实上这个重印本对于这些字的写法并没有统一。
“说明”中说“医统本和徐熔校南阳活人书”“内容大致相同”,又说两本除卷数不同外,“医统本书末有李子建伤寒十劝一篇,徐校本书首有张惟任序文、南阳活人书征说和捐刻本书的人名。”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好像徐校本根本没有什么特点似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1、徐熔校勘本书时,曾寻访得多种刻本和抄本,根据这些不同传本作了详细校记,凡文字有不同的都一并刻在书眉。2、徐熔除取活人书各种传本对勘外,还取仲景伤寒,金匮及庞安常等方论逐一作了对勘,遇到药方、药名、分量和制法及其他文字有异同时,亦详细批注眉上。3、尤其珍贵的是,徐熔是“业传五代,学究四十年”的老医,他没有著作传世,对本书却作了很好的批注,都是他学医行医的经验和心得。此外,徐熔所集“南阳活人书征说”一栏,从宋至明有关涉及朱肱本书的文字,大体已摘录集中于此,这对于考察朱肱著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也是很有用处的。所有这些,都是徐熔与来复阳的校刻本优胜于其他本子之处,所以商务印书馆“出版说明”所作的介绍,应该说是不够周到的。
此外,朱肱的活人书对于研究伤寒论有很大的贡献,过去许多医学家都曾说过。而朱肱其人,元人修宋史却没有给他立传。今天重版朱肱的著作,是应该查考文献,对朱肱生平多作一些介绍的。可是商务印书馆作的“出版说明”介绍朱肱生平,仅仅用了六十几个字,这是难于餍足读者的愿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