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在电岩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8
第8版()
专栏:

在电岩上
柯蓝
我们的吉普车爬上旅顺口白鱼山的时候,还没有到山顶就已经看到旅顺口的全部港面了。这时候我就很自然地记起了一部有名的、描写海战的小说:“旅顺口”。这部小说我是五年以前读过的,它所描写的日俄舰队在渤海海面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战争,以及它所依据的无比丰富的真实材料,给了我极深极深的印象。我至今都没有忘掉这本书。
“你看,那就是‘老虎尾巴’!”陪我来的易同志,指着港口海面当中的一个小山,很简单地在向我介绍:“电岩!等会我们就到电岩!……”
横在港口的那个长尖的小岛,从这边看去就跟老虎山接连着,取名“老虎尾巴”真是太像了。这名字我仿佛很熟悉。后来记起连同
“电岩”这个名字,都是在“旅顺口”那部小说里见过。我们现在是按着小说里所描写过的事物在谈话,在思索,在回忆。
“看!这就是那次战争留下来的大炮!”
我回过身来,就看见一个两丈多长的大炮筒,修在山坡上。炮口可以钻进去一个小孩。黑黄黑黄的炮身上,刻着“一八九七”几个字,大概是记载年代的。
这个古式、但却粗大的炮筒,虽然炮基已经损坏,仍然给我们一种威力……
我们又匆忙地朝“电岩”出发了。吉普车这时候在公路上颠簸着,奔驰着。我隔着玻璃窗,望着对面港口老虎山的黑影,起伏不平地突出在港面。我听说“旅顺口”小说中所描写的那座司令官的古堡,至今还在。当初日俄海战刚爆发的时候,那位旧俄海军司令,正在他的古堡大厅举行舞会……就连这个跳舞厅至今也还在。
不过我坐在车子里,却看不到这座古堡。
十分钟之后,吉普车又在爬山坡了。我们来到了最东面的伸出海面的阵地。这是一个很隐蔽的地方。
一位年轻的、矮个子但很结实的连长,接待了我们。他叫“侯连长”。
“这里,就是旅顺口小说中描写的电岩!”这位连长一见面就这么介绍起来了:“小说里有一位中尉在这里受伤,爬到那边继续抵抗,……”
侯连长一边说一边用快步引我们到那个地方,用脚尖在地上轻轻地点了一点。
我抬头朝前看去:这是一个动人的地方。东面是一片无边的海浪。电岩像一个巨人的臂膀伸出在这里,拦阻着波浪的冲击,和那呼啸而来的海风……我低头朝脚下看去,下面却是几丈高的岩石,和被岩石碰溅起来的白浪……
在这样的地方,听着这个古老的,但是英勇的故事,那种坚持抵抗,和士兵们最后全军复灭的壮烈情景,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使我们激动。
就是这一次骇人听闻的、世界上罕见的日俄大海战,使旅顺口闻名全世界。
现在,这一切当然都过去了,尽管历史留下了它的印证。但不管它是古老粗大的炮筒,或是这个高出海面,抗击着海风和海浪的“电岩”,今天也只是成了另外的一种意义。今天,在这里的是用现代化武装起来的、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
侯连长热情地把我们招待到他们的哨棚里。这时候,天慢慢暗下来了。太阳一偏西,岩上就变得十分寒冷。海风把木板搭起的哨棚,吹得哗哗地响。
“你们经常在这里吗?”
“我们不管白日黑夜,刮风下雨,都在这里!”侯连长说:“阵地不能离人啊!”
我的眼前出现了刮着大风的黄昏,大风在海上撕裂着波浪,撕裂着树枝、沙石……坚守阵地的人,他们就站在这撕裂一切的大风里……
我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下雪的深夜,雪片在静静地飞舞,落在树上,落在阵地上,落在哨棚上……战士们就在这祖国的大门,最东北的边线,时刻警惕着海上的风云!替人民承担着风险……
连长告诉我:
“晚上在阵地值班,守着电话机。没有事就在灯下,学政治、学文化……常常这样,……”
我的眼前似乎又看见了这位连长的影子伏在哨棚的木板上,在一声不响地写着什么,看着什么。而哨棚的外面,这时候,却是深夜寒冷的海风和可怕的海浪,在远远地陪伴……
这是多辛勤和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有谁曾经在这样的电岩上,在这样的深夜,日日夜夜不断地学习过、工作过呢?这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呢?请为这深夜一两点钟,从哨棚偶尔透出的灯光祝福吧。
我望着这狭小而简陋的哨棚,和在这里守卫的战士们,我问了他们有关电岩的许多其他事情,我却没有问他们的生活和报酬。我知道他们不是为报酬才到这个岗位上来的。我看,没有任何报酬可以使他们到这里来,使他们如此艰苦还如此愉快……就为这,我一想起电岩,它使我难忘和不能不激动的,并不是它的历史,而是它的现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