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在西北高原的农村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9
第3版()
专栏:

在西北高原的农村里
本报记者 朱波
新年以前不久,我访问了陕西省的农村。到过渭河两岸,到过帝王陵一带,也到过秦岭上的山庄。在出发以前听人说:1956年冬天农村的情况不如1955年冬季那样令人高兴。但是,我们在访问陕西农村的时候所感觉到的却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这是陕西省合作化后第一年全面丰收带来的结果。
据陕西省农业厅的同志说,1956年陕西省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都获得了丰收。粮食总产量一百一十五亿斤,比1955年增加了二十五亿斤;棉花总产量二百四十万担(皮棉),比1955年增加了九十万担;油料作物芝麻、花生、油菜籽都增加了一千多万斤。
在临潼县人民委员会,我们访问了统计科的几个同志。他们正在紧张地进行农业生产统计工作。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统计工作总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我们却看到他们非常有兴趣地在做这个工作。增产数字本身给他们增加了兴趣。他们谈了全县增产的几个主要数字以后,兴奋地说:临潼县基本上消灭了缺粮现象,成了余粮县了!年青的统计员李海停刚从农村中调查回来,他说,1956年比以前大不同了,工作更有劲了。接着,他把行者乡的情况告诉了我们。这个乡是个一般的乡,共有十八个初级社,八个高级社,每个社都增产了。高级社增产20%的一个社,25%左右的一个社,30%以上的六个社。初级社增产10%以下的二个社,10%—20%的三个社,20%—30%的五个社,30%以上的八个社。由于社里增产,大部分社员的收入都增加了。据这个乡罗家村社的调查,这个社共五十八户,社员增加收入10%以下的九户,10%—20%的六户,20%—50%的五户,50%至一、二倍的三十三户;收入不增不减的两户;减少收入的只有三户。这三户分的粮食也吃不完。例如,减少收入的上中农景德有,九口人,每人合一千多斤粮食。这个社有些“五保”户,每口人也都分到四百五十斤以上的粮食。我们亲自访问过的其它农业社,情况和这个社差不多,有些社的增产成绩还超过这个社。在新丰区,区委书记周继武同志告诉我们说,新丰区1956年每亩平均产量是五百多斤,而1955年亩产只有三百多斤。这里到处都是粮食,树上挂的是玉米,房子里放的是麦子、谷子、豆子。新丰三社秋收分配的时候,有30%的社员(全社共四百二十四户)不愿要粮食,他们要求分给现金,因为夏季分配的麦子已经够吃了。
渭南、蒲城、大荔、醴泉、咸阳、武功等县的情况和临潼差不多。这些县的县委书记告诉我们说,1956年收的粮食一年是吃不完的。例如蒲城县1956年所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和完成购粮任务以外,农民平均每口人合一千斤。有不少的社收下的粮食可以吃二、三年。
粮食增产使农村里起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年前,很多人还在喊叫粮食紧张,粮食零售站的门前整天拥挤着买粮食的人群。现在呢?粮食购销站门前仍然拥挤着人群,但是不是买主而是卖主了。我们访问了几个粮食购销站。在临潼粮食局新丰购销站里,二亩多大的院子里摆满了一袋袋的粮食。这些粮食有的是按出售任务送来的,有的是出售任务以外的余粮。购销站的翟俊逸同志看见我们,就笑着说:“看见了吧!每天都是这样多,一天最少要收六、七万斤粮食。不得了,仓库里都快放不下了!”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站的情况。这个站共担负新丰区四个乡的购销任务。1955年这个站售粮的数字是全县最多的,共二百多万斤,从10月就开始售粮,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四百个买主,出售三、四万斤粮食。仓库里一直没有存粮,都是边收购边出售。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1956年原计划收购一百零一万斤,后来又增加了一百零五万斤。现在,收购计划早就完成了,增购计划也快要完成了。1956年县粮食局给这个购销站的出售任务是三十九万多斤,可是直到现在,一斤粮也没有卖出去。据粮站同志的调查,四个乡只需要供应二万二千五百斤就够了。
因为余粮多,陕西农村的粮食自由市场逐渐兴起来了。临潼县新丰镇每月有九个集,逢集的时候,社员们就背着粮食到这里来出卖,每集交易量在一万斤以上。很多社和社员因为出售不了粮食而发愁。渭南县双王乡和平社现在还存着十万斤玉米,二万斤芽麦。社员已经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了二万多斤粮食,还要出售五、六万斤。我们在这一带经常碰到农业社的社员用车推着出售的粮食,他们因为粮食售不出去而表示不满。一个农业社员说:我的芽麦并不算坏,可是六分钱一斤就没有人要。粮食部门没有看到这些新的情况。很多地区冬春两季都不需要供应粮食了,他们还制定了庞大的销售粮食的计划。
由于丰收,农业合作社更加巩固了,高级合作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去年10月份以前,全省入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64%,到了冬季,全省就实现了高级合作化。
1956年冬季的合作化运动,看起来是不如1955年热闹,没有打锣打鼓的。但是,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运动的发展是非常健康的。这是因为既有了丰收,又发扬了民主。我们访问了临潼县的斜口乡,这个乡在扩社并社的时候,建社干部采用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对那些没有入社的农民,都事先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选举社干部,过去是由党支部提出候选人名单,现在改为先由群众提出候选人名单,经过支部和建社委员会研究以后,交社员群众分组讨论,再由社员大会通过,最后进行选举。对这种做法,社员群众都非常满意。有人说,如果过去用数字来计算成绩,那么,今天还应该添上一条,那就是用广大社员群众的思想觉悟来衡量今天合作化的成绩。在这里,社员群众的思想觉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他们爱说的这一句话:入了社以后,就是用八抬大轿也抬不出去了。
在我们访问过的几个县里,也有一些减少收入的上中农对合作化表示不满,个别的甚至要求退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上中农都减少了收入。蒲城县委书记告诉我们说,他们调查了几个农业社的上中农的情况,十里铺乡后泉农业社共二百六十五户,增加收入的有二百六十三户,其中有二十户上中农都增加了收入。如上中农雷明新,全家七口人,前年在初级社里共分了三百六十多元,去年共分了七百七十多元。据雷明新自己说,去年收入多的原因是他全家人都积极劳动了,挣的劳动日多。对于这一点,有些本来不相信高级社的优越性、不积极劳动因而减少了收入的上中农,已经认识到了。他们说,“减少收入不亏,明年再见吧!”
我们在访问以前,曾听到有人说,1956年的冬季生产不如1955年搞的好。这种说法是有一部分道理的。有些地区在秋收后曾一度发生松劲的现象。原因是有些领导人员和基层干部在反对主观主义以后,有束手束脚的现象,没有抓紧领导冬季生产。从群众方面来说,主要是因为劳动了一年了,秋季又获得全面丰收,就想歇一歇,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在咸阳县“五一”社里,我们就这问题问过很多社干部,也访问了不少的社员。他们都说,紧张地劳动了一年,自己的事情都放下了,现在丰收了,增加了收入,大家都想趁这个机会修修房子,盖间房子,妇女们都要拆洗和添制全家的棉衣、棉鞋,有些人家还要给姑娘准备嫁妆……。因此,冬季生产不如1956年春季紧张。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在其他地方,我们也看到社员分了的粮食还没有存放的地方,大批的玉米还挂在树上,给社员一些时间料理家事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有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如醴泉县烽火农业社,全社收的粮食可吃二、三年,于是,有些人对冬季生产就不积极了。他们说,冬天休息一下吧,来年收不好,也挨不了饿。总的说来,放松冬季生产只是少数地区的暂时现象。我们所走过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农业社的社员在进行冬灌、冬耕、送粪等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陕西农村中最大的问题是耕畜缺乏的问题。据农业厅10月底统计,全省减少耕畜一至二万头,而且耕畜普遍瘦弱,最严重的是耕畜繁殖率都非常低。据蒲城县龙阳乡的调查,全乡有繁殖能力的母畜六、七百头,大部分没有配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里的活太忙,社员怕母畜配种后影响生产。目前,各级领导已经开始注意解决这些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