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不见舆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0
第8版()
专栏:文艺杂谈

不见舆薪
齐东野
记得有一次看湘剧“祭头巾”,当石灏暮年发现自己中了探花,惊喜之余悲从中来的时候,观众中一个话剧演员喟然长叹了一声:“这倒有些像我们分配到一个主要角色时的光景!”猛听起来,不免哑然失笑,而仔细玩味一下,其中却不无至意在。
是演员而不大有机会演戏,似已不独话剧为然了,电影界也发现了“积压”演员的现象,最使人奇怪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单位中有大批空闲而且可用的演员,导演在分配角色时,偏偏只认定几个演员去选,甚至不远千里到外地去选,于是闲者闲死,忙者忙死的现象产生了。
解决这问题,分配角色挑选演员的人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有的是导演,有的是别的人。在做这工作中,“保险”思想似乎起着很大的作用,总是喜欢拣现成的用。照他们看来,人似乎生来就分几种型,只能就型说型,不可通用。他们虽也是懂得表演的,却不大相信演员的可塑性和创造潜能。在这种情况下,被固定成为某型的演员就吃了大亏了,有的是常年只演“正生”“闺门旦”,永无更改;有的则常年坐冷板凳。最苦的是一些演戏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的演员,长时期地捞不着戏演,岁月蹉跎,一晃数年,眼见得许多被“发现”了的同志一步步走上前来,自己却故我依然了无长进。年终岁暮,回顾一年又是在龙套生涯中渡过,惊心触目,感喟之深,情绪之低也就概可想见了。在这种情况下,偶尔由于照顾,得一较重的戏演,紧张随兴奋俱来,心里老在惦念着“好容易得此一戏,千万可别演砸了”。顾虑重重自然不对,然而这也不是凭空而来,确属有以致之,而且戏往往就演的不好,这时,评论又来了:“说他不行,确是不行。”以后就连这机会也不会再有了,那心底的苦楚怕是很少为人知的。
想改行吧!毕竟搞了十多年,没有人敢正面提出你无表演天才,自己确也不甘心;不改行吧,又老是演“群众”,演“群众”。虽说角色无论大小俱是创造,然而演一年群众总不见得会比演一年重要角色收获更大吧!瞻念前途,回顾往昔,叫他怎么能没有石灏中探花之感呢!
国家积累人材不易,旧社会中死心塌地地献身于戏剧事业十多年、二十年也非等闲,其中有的是可用之材,稍加琢磨,多多试验,未必就比迢迢千里外找来的人就次多少,问题在于要相信群众,发展地看人。
小时读孟子,读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时,总觉得不过是孟轲比讽之言,世上未必就有这种人的,现在看看这些搁置大批演员不用,偏偏到各处另访真才的人,觉得倒是有些像了。还是孟轲说的好:“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此乃“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明可以不独做眼睛解,不妨加上心的意思,多看看周围的事物,多体味体味人的心思苦处,舆薪未必不可以燃起灿烂的艺术火把的。那样,积压演员的苦闷可以解决,戏剧事业中,由于充分地发挥了潜在力量,也必然可以放出新的光彩来的。
愿不见舆薪者用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