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书籍的质量和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2
第7版()
专栏:文化工作述评

书籍的质量和计划
颜浩
出版社出书,应当有计划。因为计划就是方针的具体化。我们不能设想,任何一个出版社可以不要方针;或者虽有所谓方针,而没有选题和实现它的规划。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宣传教育任务,而且又是个企业,无论从哪方面讲,它的工作都不能是无计划的。
但是书籍生产的基础是脑力劳动,开动脑筋和开动机器毕竟是两回事。把写书、编书的计划和工业生产计划等同看待,都是要不得的。
可是,我们的出版事业,在实行计划化当中,有些做法,比如:搬用“计划即法律”的机械要求,强调每年发稿出书要全部列题,要争取90%以上实现等等,恰恰犯了对不同事物不加分别对待的毛病。主观主义的结果,第一是碰壁,许多出版社历年实际出的书,对原订选题计划讲来,没有不是“面目大变”的。第二是产生了一个恶果,因为计划要求过高、过死,就使得编辑工作中虽然也高呼提高质量,但事实上,在百分比压力下,却常常为不变动选题不耽误发稿期而在质量上迁就。有的编辑部并因而不得不四出购买“青苗”,仓促收进赶制出来的半成品,草草发出剪剪贴贴的稿件,对还需作者苦心修改的书稿采取“流水作业法”突击加工。质量要求云乎哉,它焉得不在这种作法下,变得次要而又次要了呢!有的编辑部也因此而不乐意处理选题外的稿件,因为虽有好书,却仍要被当做“计划外”的,统计表上还是个不光彩。
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实行计划化,本来有提高书籍质量的好作用。特别是对加强出版物的目的性,和切合群众需要方面,作用十分显著。然而,一旦要求过高、过严、过死,脱离了写作、编辑作为脑力劳动的特点,却会反过来对提高书籍质量有害,甚至助长某些作者在写作上不严肃的作风,也对百家争鸣不利。
现在看来,这种计划的办法,是要改一改才好了。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选题、编辑工作计划和出书计划分开。前二者虽然规定着工作的方向和时间要求,必须遵循;但它只能作为一个有待争取实现的目标,要容许较多的变动。因为任何选题,即使有了作者,有了约稿合同,也还有完成的顺利或困难,写出来后质量的高或低,处理工作的繁或简,如此等等一系列不能事先算定的情况。
后者应该是一个有充分现实性的生产计划,要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它不能以前者的选题为选题,而只能根据已审阅可用和已约而可靠的都有把握发下的书稿制定,它的变动才有可能做到较小。选题可以有长年和年度的列题计划,为的是体现方针有明确具体的争取目标。出书虽也有年度计划,但却不应机械规定列题的百分比,只要提出出书的方面,总指标,类别比例便可。它只能在季度计划时再全部列题,而月度计划时再完全固定。它是作者和编辑把工作做完了做好了的结果,而不是预定夹生饭的合同。像这样,才能把一度本末颠倒的现象纠正过来。
在今后,考察一个出版社的成绩,也应该着重从总的方面,看它出了些什么书,特别是书出得好不好,而不应该对某些个别选题的是否实现斤斤计较,老把百分比拿着量尺寸,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书籍质量好坏,原因当然不尽在这里,但却确与上面说的有相当关系。而且几年来,我们的出版工作实行了计划化,好处谁也看到了。但这之中,究竟哪些做法对了,哪些有毛病、要改了才能把工作更推进一步,却值得好好的重新想一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