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人们为什么称赞罗春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3
第3版()
专栏:

人们为什么称赞罗春英
本报记者 雷普
福建省顺昌县沙墩乡建锋农业社主任丘寿斋介绍我去饲养组的休息室里会见了罗春英。
我是第二次看到罗春英了。第一次看到她是在饲养组的养猪场里。那时候,我非常羡慕这里的年轻姑娘们已经做出的成绩。二百头猪不管挑出那一头来都是又肥又壮;其中有四头菜猪每头足有四百多斤,长得肥头大耳,真像几只小象一样。喂猪,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最龌龊不过的事;可是,她们的猪栏却洗得光溜溜的,很少看到肮脏的粪尿痕迹。我被她们的这些平凡的事迹吸引住了,不由得多逗留了一会儿,就在这一刹那间认识了她。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穿着一件合身的白色的饲养员工作服。一个平平常常的饲养员,人们为什么称赞她呢? ×××
访问之后,我才知道人们对她的称赞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1954年,建锋社新养了二十多头猪,因为社里正需要人,女社员黄宝英就把刚满十五岁的童养媳罗春英带到社里来,帮她烧火、煮饲料。当东方发亮大家还在熟睡的时候,罗春英就跟着婆婆到饲养组了,煮饲料、喂猪、洗猪栏、拣猪菜,两只小手忙个不停,一直到夜深人静,等到猪睡了她们才去睡觉。
聪明的罗春英倒也能得到婆婆的喜欢。但是,她和婆婆却有些合不来。因为婆婆并不喜欢饲养组。还没有干几天,就说:饲养组是“吃尽粪尿嗅够臭,没有钱赚有罪受”。不久社里的猪又增加了几十头,但是饲养员们有些是懒得要人拖,猪菜吃光了也没有人管,猪挺起脖子吱吱叫,弄得罗春英坐卧不安。
就在这些困难的日子里,婆婆和另外两个女饲养员退出了饲养组,整个饲养组像一副千斤的担子一样压在年轻的罗春英头上。她不声不响地忍受一切困难,早晨四点钟摸黑出门,晚上十一点钟才回家睡觉。遇到饲料不足的时候,就搭上两个伙伴到十几里以外的山上去拣野菜,过度的疲劳使她健壮的体格日渐瘦削下来。婆婆疼她,骂她“天生的受罪骨头”,劝她离开饲养组,可是被她拒绝了。
有一天,社里突然发现了猪瘟,一下子死了好几头猪。风凉话像针刺一样灌进她的耳朵里。社员们说:社里的钱没有地方送了,黄毛丫头能管什么事。婆婆对她说:“孩子,回来吧!再干下去连我这老骨头卖了也赔不起人家,家里又不缺你的吃穿。”但是她并不分辩,她仍忙着为猪找药、找医生。接着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头生了小猪刚七天的母猪被瘟死了。那是12月的严冬,人们穿着棉衣还打颤,留下的三头小猪既不会吃又不会跑,孤零零地偎缩在猪栏里,三双小眼直盯人,像孤儿一样,冻不死也会饿死。当时,她忍不住哭了,小心眼里默默地作了打算。从那天起,她就像保姆对待幼儿一样,小猪不会吃,她就抱在自己怀里一匙一匙的喂;晚上天气冷,她就把小猪放到屋子里,垫上草盖上草,直等到它们睡了才走开。就是这样一天天地把三头小猪养得会走会吃。
1955年6月,一头老母猪生下八头小猪,喜坏了罗春英。但是,刚刚过了一夜,八头小猪忽然变成六头了。她和女伴们四下里找,找来找去连个影儿都不见。可真把罗春英急坏了。婆婆叫她吃饭,她不去,别人都已睡觉了,她也不睡。最后,她下了决心,把自己的被盖搬到饲养组来。从此,她日夜不离猪栏。她认为:这样做,也许不再发生意外的事情。
过了几天,伙伴们打扫猪栏,两头死小猪才被从地板缝里拖出来,原来这小猪是从地板缝掉下去的。
罗春英把她全副精力都放在这个饲养组里。她的女伴们说:她到饲养组以后,很少误工,除非是生了病,做起活来从来不推辞,同女伴们团结的像一家人一样。
罗春英九岁就被妈妈卖给黄家做童养媳。这个身世长久以来在她心中结成一个痛苦的疙瘩。现在,在农业合作社里,在平等的劳动里,这个在旧社会为穷困所迫、被人当牛马贩卖的人,才有了出头的日子。在社员心目中的罗春英,虽然年纪比大家小了许多,但却是大家最敬佩的人,因为她把这个为有些人所看不起的事业作得很好。(附图片)
模范饲养员罗春英和她自己喂的大母猪 雷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