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淮北平原的砂壃公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4
第2版()
专栏:

淮北平原的砂壃公路
吴荣江
去过淮北平原的人都知道,从前,在那儿晴天的公路,车子走过,灰尘卷起一丈多高;雨天烂泥半尺多深,泥泞难行。蚌(埠)阜(阳)公路小雨后三天不通车,大雨后七天不通车;汽车公司一个月就计划停车十天,冬天有时整月不能行车。可是,现在我们的汽车却平稳地行驶在蚌埠到阜阳的公路干线上,青灰色的路面,夹着公路旁的两行树木,无尽头地伸延开去,再也看不见往日的景象了。我们乘的是有三十五个座的大客车,每小时行走近四十公里。车上的人没有感到有一点剧烈的颠簸。早上离开蚌埠,途中还停车休息了很久,下午一点钟就到达了阜阳车站。
一年多以前,淮北平原没有一条平整的晴雨都能通车的公路。特别是蚌埠到阜阳的一条主要路线不能正常通车,给阜阳专区八百万人民带来了许多困难。几年前,当地政府就想建设一条晴雨通车的石子公路,但因为石子要从一百五十多公里以外远途运来,造价太高;而且运输工具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需要庞大的运输队伍,建设石子公路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公路工作人员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总在想办法解决困难。
1950年修公路的时候,有的农民找不着砖渣,就把从田里拾起的坚硬的泥团送来了。那时,垫在公路上的这种泥团虽然很少,但公路工作者发现这种泥团铺设的公路,经过多年车辆磨轧,损坏还不十分严重,比砖渣铺的耐磨得多。从此,这种被称为砂壃的硬泥团就被用来代替石子铺筑公路了。1955年6月,蚌阜公路用砂壃铺成。
在公路管理段里,我遇到了段长田德兴,他是采用砂壃铺筑公路的领导人,他兴奋地谈到蚌阜公路的建设花钱少质量好。他说,如果是铺石子路面,一公里需要四百方石子和五十方黄沙,要用九百辆牛车,二千七百头牛,一千八百个人来运送,一公里路造价就要九千五百五十元。而砂壃土出产在公路附近,遍及田野,运送很方便,用它筑路一公里只需二千二百九十一元;建设一条石子公路的费用,可以建设四条多砂壃公路。
砂壃公路在行车效果上也很好。汽车行驶一百公里比以往节约了十五公升汽油。而且路面较软,轮胎的寿命也延长了。一位司机同志说:从蚌埠到阜阳,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三小时,票价也由七元降低到四元七角九。1956年防汛救灾期间,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每天通过一百五十多辆汽车,把千万吨物资及时运到了阜阳重灾区。灾民们说:如果没有这条公路,我们的生活就难保证了。这条公路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是无法计算的。
当然,在采用砂壃铺路初期,遇到过许多抵触情绪。田德兴本人也有过顾虑。他说开始总不愿意用砂壃铺路,怕在这样大的工程中,花了国家的许多钱,铺好了不能用。在他领导的工程段里,有一个工程师还专门给上级写了一份报告,说砂壃虽然不同于一般泥土,但铺公路在理论上行不通,理由是:化验结果,砂壃只能做底层,不能铺表层。由于省交通厅的坚持,也由于过去有一小段砂壃铺路的经验,不少工人反映说砂壃是管用的,工人们在技术人员帮助下,终于很快创造出一套铺砂壃路面的施工方法。
现在,砂壃公路建成一年多了:已经过了两个冬天和一个夏天,经历了冰冻、干燥和水泡的日子,然而公路上没有停止过一天通车。由于砂壃含泥,比用石子结合性强,路面平坦,好似柏油马路一样,没有出现一处车槽和坑凹现象,雨天既不泥泞,晴天又少尘土。
这条独创的公路,引起了全国公路单位的重视,交通部组成的代表团参观了这条公路,许多省也将利用砂壃在缺乏石料来源的地区铺设公路。
安徽省公路局副局长张兆夫,正在检查兴建中的八条砂壃公路。他告诉我,他是河北人,那里有砂壃,但土路很多,过去一直没有人注意利用砂壃改善路面;如果那里也能就地取材,铺筑砂壃公路,节省的公路建设资金,就更惊人了。我想,要是全国每一个缺石料又有砂壃的地区,都能就地取材铺筑公路,要节约多少建设资金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