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和山区人民同甘共苦的县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6
第4版()
专栏:

和山区人民同甘共苦的县长
叶树彬
“倪县长是有钱不知道花?还是怎的……。”密云县人民委员会的几个年轻的服务员不断地这样念叨和猜测。这几个年轻人和这位三十多岁的县长、县委第二书记倪介瑜同志在日常相处中,似乎是对有些事情看不惯的。
他们知道倪县长共计有几套衣服,一数就数得很清楚,都是布的,就是布的也多是平面布。到如今还披着三年前作的那件青士布小大衣。
他们有时在赞许:遇到这样的首长真省事。平日连茶水都不喝,来了客人才让买袋茶叶,最高是三级的。几年来,谁见过倪县长到饭馆吃顿饭?有时外出回来,赶不上在机关食堂吃饭,至多到街上买两个油饼。
他们也摸到了县长的一种习性;就是要把使的用的一切物品,都得发挥出最高的利用率。一天,太阳落了,倪介瑜同志仍在低着头办公,服务员给他点着了煤油灯,他却说:还可以看得见,以后再晚些点才好。炊事员们也常说:倪县长用过的饭碗,刷着也省事,碗底不剩一粒饭。
他们也有怵头的事:每天早晨,一打起床钟,几个服务员紧赶一阵,起的最早的,还时常落在倪介瑜同志的后边。等给他送水去的时候,他早已洗刷完毕,坐在那里,不是看就是写。服务员常常为此闹个大红脸。这时,倪介瑜同志谆谆地告诉他们:天不早了,不要管我的事,快去上学吧!
这些事情,几个服务员体会的最深刻。县级机关的许多干部也有所见所闻,也曾有议论:有的说倪介瑜同志还是八路军的那套俭朴的优良作风;有的说倪县长是不是赶不上时代,向后看了。但是,不管如何议论,各科、局在拟制有关财务开支或动用人力物力的工作计划时,常常先想到这项计划如果送给县长审查,能否被批准?于是考虑又考虑,紧缩再紧缩。
倪介瑜同志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比一比,结果是“已经高的多了”。他也想过这样做是不是“小气”或“向后看”了?不,群众的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一幕幕的困难景象,也常浮现在他的眼前,这就是他处理个人生活上、工作上许多问题的根据。有一次,他的爱人一再劝他应该买双皮底软帮鞋,他仍然买了双厚底粗布鞋。他说这结实便宜,下乡走山道可得劲啦!在一旁的服务员小单,暗自记住了这件事,一提起来,就说:你看,我们县长整天想的还不就是上山。
是的,密云县的几个县级负责干部,倪介瑜是下乡工作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远远超过了上级的规定。这里所说的下乡,也就是爬山。如果说整个密云县就在山上,那也未尝不可。尤其倪县长下乡,还愿意到北部的深山去,那山就更高更多了。别说骑自行车,就是步行,也得格外小心。
去年,5月的坡头村,仍不暖和,一早一晚还得穿棉衣。倪介瑜等一行人是穿单衣去的,山风一旋,越觉寒气逼人。这个一百三十多户的村庄,站在山头望去,三三两两一丛丛的房舍尽在脚下,要是去串游一趟可不大容易,方圆整整有六十里地路程。他们跑进山环,钻到山沟,访问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形,还到山上请教老羊工,召开座谈会,系统地总结了这一带饲养和管理羊群的经验,向全县推广了。当他们离开这村的那天,连绵的细雨下个不停,村干部和群众一再挽留,他们依然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出发了。到遥桥峪村必经“走马鞍”山梁。这说是一座山梁,实际是由许多山峰堆积一起的山群,一峰未过,一峰又起。山势陡立,步履艰难。倪介瑜同志那笨重的身体比别人会更累,可是他多是走在前边,不时地鼓励大家用力爬上去。他们从早饭后上梁,整整走了一天,日暮的时候才到了遥桥峪。这时,外边的雨衣淋透了,里边的衣服被汗水也浸透了。吃了晚饭,他们很快又投入了新的工作。
去年7月23日,县人民委员会突然接到番字牌、榆树底等村一带遭受了雹灾的信息。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刚刚停止,倪介瑜同志和几个干部就一起出发了。他们带着救济款到灾区慰问和帮助当地群众安排生产。第一天赶了八十里路,宿在冯家峪。第二天一清早就又出发。刚下过雨,水急石多的山河到处都有,走十几里地,就要淌三十几道水。“救灾如救火”,心里急,路难走,倪介瑜同志的两只脚,早已磨破了多处,但他依然是有力地向前走去。到番字牌村太阳将落,没有住脚,就去察看灾情,慰问群众。他们和社干部一起发动社员抢种了荞麦,开展了刨药材等副业,群众的生产情绪很快又高涨起来了。
就是在这样的山区,倪介瑜同志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他几乎跑遍了密云县北部深山地区的每一道山,那道山上产什么,适宜发展什么,他都了解得很清楚。随着他在山区工作年限的增长,他越发体会到山区的工作内容丰富多采。他不愿意听到有人说一句“穷山沟”。依他说来,城市和平原,吃的、穿的、住的和用的,那一样也离不开山区产的。山区不仅要满足本国人民需要,还有许多物产要出口。他坚持多到深山地区去,他亲眼看过这一带的村庄被敌人烧过五次到十二次之多,在生产、生活上困难较多,交通又不方便,因此,他主张县里的干部应该经常去看一看。
山区的村干部和群众为欢迎县长,时常产生过分的忧虑:让县长住在那里?吃什么?这种心情早为倪介瑜同志所了解。他知道山区的住房狭窄,晚上,就常和老乡挤在一个坑上一边谈天,一边睡下了。吃什么饭?如果事前问一问他,他就告诉人们:蒸白薯、熬酸菜,是在机关里吃不到的,应该做这样的饭。其实这也就是山区家家都有的饭菜了。有一次在金沟屯,一户老乡特意给他做了顿白米饭,他终究不肯吃,争着和老乡吃一样的,让把白米饭留给老人、小孩改善生活。倪介瑜同志的一行一动,对山区的干部、群众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安慰。正像榆树底乡的乡长告诉人们说的:县长和我们一样,都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建设美好的山区。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略有删改)(附图片)
江荧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