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高级社带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1
第3版()
专栏:

高级社带来的…………
罗仲松
在湖南省衡山县踏庄乡,有一个去年春天成立的高级农业社叫做荆莪社,共有九十七户社员。这个社在去年夏季连续干旱三个月的情况下还获得了丰收,农业比丰收的1955年增产36%。连副业收入在一起,99%的社员都比1955年增加五百斤到四千斤稻谷的收入。有一户减少收入的社员周昭娥,是因为她在去年死了丈夫,损失了主要劳动力。现在社管理委员会还在帮助她设法增加收入。由于99%的社员增加了收入,这个社人人兴高采烈,精神百倍。社员肖志才说:“这是我出世以来的一次大翻身。”社员肖本务是新上中农,原来自以为劳力强,农具全,入社不合算,分配以后他增加了三千七百多斤稻谷的收入,他向别人说:“这下子我吃了定心丸,毛主席指引的合作化道路,硬是铁打的江山。”
99%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只是合作社优越性最集中的表现,根据社员们的总结,高级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却是多方面的。他们说,在1956年内,在这九十七户人家的大家庭中,有“七变”“八改”。
“七变”是:
一、变缺粮户为余粮户。全社去年除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以外,每人平均还有主粮七百七十九斤,比前年每人口粮五百四十斤增加二百三十九斤。最多的户每人平均有口粮九百多斤至一千斤。最少的户每人平均也有口粮六百多斤。前年有十二户买了统销粮五千二百斤和周转粮二千斤,去年不但户户不缺口粮,连这十二户缺粮户也有了余粮八千多斤。
二、烂屋变新房。去年社里有十二户,修整房屋十八间,新砌了房屋四间。社员们说:“人翻身、屋也翻身了”。
三、破衣变新衣。据初步统计,全社去年已新制棉被四十床,棉衣大小一百八十件,卫生衣六十六件,毛衣十三件,袜子四百五十五双,单衣五百九十六套,纺绸衣一件。青年妇女们,用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代价,个个做了花衣裳。社员常常开玩笑说:“假花衣(指破衣)变真花衣,花衣、花衣,一身花到底”。
四、文盲变识字。全社开办了三所农民业余学校,社员有八十多人参加学习。现有初小或高小文化程度的三十六人,其余都能认识四、五百字了。如女社员谭玉芬,原先一字不识,现在能记工分账了。
五、懒散变勤快。有五户原来不大爱劳动的农民,参加了高级社以后,都积极劳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六、疏人变亲人。七十九岁无依无靠的“五保”户丁冬发,社里分给他五百斤粮食和一套棉衣服,中秋节又送给他两斤肉,他非常高兴地说:“合作社真是比亲人还亲呀!”
七、荒月变熟月。去年社里由于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同时开展了多种经营,月月有收入,季季有分配。上半年社里预支二千八百多元给社员。社员王中世是个老欠贷款户,上半年向社预支三十元,作了生活费又还了债,从此斩断了账尾巴,他说:“那晓得高级社还能使荒月变成熟月!”
“八改”是:
一、改荒塘为水塘。全社去年修整了荒塘十四口,漏水塘十七口,使四百八十多亩滩上田的抗旱能力
由十来天提高到三十天至四十天。
二、改小丘为大丘。社里把二十四块小丘,改为十一块大丘,扩大了耕地面积一点三亩多。
三、改远田为近田。社里与社外互换了三十三亩田。由于土地连片经营,队与队之间调整土地,有一百二十多亩远地变成了近地,估计要节省劳动日三百零六个。
四、改单季稻为双季稻。前年全社只作四十四亩双季稻,去年扩大到五百四十八亩,增加约十二倍。
五、改瘦田为肥田。全社有一百二十六亩田因加工加肥,产量由一、二百斤,提高到每亩四百二十斤。
六、改闹纠纷为团结。社内一口“马王塘”,群众叫他为“打架塘”,社员王焱本同罗安和,过去曾经常为争放这口塘的水而打得头破血流。现在塘统一归社,再没有私人纠纷了。
七、改稀插为密植。前年每亩田,一般只扦秧六千株至七千株,去年普遍改为均匀密植。
八、改荒山为森林。原来社里的山都是光秃秃的,群众称之为“和尚脑”,去年社内在山上栽了松树十三万多株,消灭荒山三百六十多亩,现在生长良好,可望培植成森林。
丰硕的成果,美好的远景使社员们生产很起劲。这个社的冬季生产搞得很好,已积肥六万多担,有水的田都已进行冬耕。有的社员天天在田里劳动,连集也不去赶了,他们说:像这样搞社会主义,越干越有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