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徐光启反对农业上保守思想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2
第7版()
专栏:读书札记

徐光启反对农业上保守思想的斗争
王重民
1956年7月1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北方能大量种水稻吗”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水稻总归是南方的农作物”;其实,“在我国,如果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到处都能种水稻”。至于“现在多数地区所以还没有种水稻,主要是因为许多农民,包括某些农村工作干部,认为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够好,根本不适合种水稻”。
这种阻碍着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的保守思想,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是数见不鲜的。曾经有许多先进的科学家农学家不断地和这种保守思想作过斗争。我国伟大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所编写的“农政全书”里面,就曾经极其强烈地反对过这种思想。
我国古典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是有科学根据的,但由于后人理解不正确,或过于拘泥,反成为农业上保守思想的一种理论根据。元代王祯在“农书”的“地利篇”曾叙述了“风土说”的大意:
“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土各有差,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故宜于冀兗者,不可以青徐论;宜于荆扬者,不可以雍豫拟,此圣人所谓分地之利者也。”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二,在引用了这一段话以后,指出应该“变通使用”,但对于不正确的方面,则力加驳斥,他说:
“五地十二壤,周官旧法,此可通变用之者也。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立论若斯,固后世惰窳之吏,游闲之民,偷不事事者之口实耳。古来蔬果,如颇棱、安石榴、海棠、蒜之属,自外国来者多矣。今姜荸荠之属,移栽北方,其种特盛,亦向时所谓土地不宜者也。凡地方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而偶绝;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试为之,无事空言抵捍也。”
徐光启在这部“农政全书”里面,都贯彻着这样的批判精神。凡是遇到这种保守思想,就痛加驳斥;凡是遇到能够变通使用“风土说”的进步思想,就极力赞扬。
今天我们作为普通衣料的木棉,并不是中国所固有的,而是第十三世纪才从南洋传入的。到了元代,播种面积渐广,全国很多人得到了益处。王祯在他的“农书”里记载说:“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因而对于“悠悠之论,率以风土不宜为说”者不信任了。徐光启对于他的这一进步思想,大加赞赏。他说:“岂独木棉哉,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见“农政全书”卷三十五)
旱稻也是一种高产作物,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从占城得到种子,散在民间播种,人民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徐光启从贾思勰在第六世纪三十年代著成的齐民要术内,找到了关于旱稻的记载,证明是我国古已有之。可能因为当时南北隔绝,没有得到推广。他认为这也是破除误解“风土说”的证据。中国北方种水稻已有很长的历史,宋代元代都有记载留传下来,白洋淀和涿州良乡的稻田都是这时候开辟的。徐光启在元、明人的基础上又推行到天津,还用泰西水法改进了灌溉的技术。可是几百年来,只有这几处小地区的人受其利,没有广泛传播,就是受了保守思想的阻碍。
徐光启所以是杰出的科学家,更在于他能够用科学的实证去进行说服。他自述说:
“余谓风土不宜,或百中间有一二,其他美种不能彼此相通者,正坐懒慢耳。凡民既难虑始,仍多坐井之见,士大夫又鄙不屑谈;……余故深排风土之论,且多方购得诸种,即手自树艺,试有成效,乃广播之。倘有俯同斯志者,盍敕图焉。凡种不过一二年,人享其利, 即亦不烦劝相耳”(“农政全书”卷二十五)。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着他用科学实验方法来驳斥这一类唯心思想的一例。唐人“本草图经”说: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而徐光启却以自己的实验,驳斥他说:“余家种蔓菁三四年,亦未尝变为菘也!独其根随地有大小,亦如菘有厚薄。”
徐光启根据科学原理和自己的实验,确信凡是于人民有美利的农作物都是可以广泛播种的。他承认风土不宜的“百中间有一二”,但又认为努力栽培,也可以渐渐改变过来。因此,对于人民有利的作物,他仍然劝人试种。“农政全书”卷三十六谈到麻苎时曾这样说:
“苎性畏寒,不宜北土。北方地气所绝,无如之何!然紵衣沤紵,即又北方自古有之,宜试种为得!”
既然“地气所绝”,为什么还要试种呢?依我推测,徐光启找到麻苎在北方“自古有之”,便不是地气所绝。(他认为北方不能种龙眼荔枝,是“天气所绝,无关于地”。)只要适应了天气,或者采取了其他措施,就能够得到丰收。
徐光启既然击破了风土论所造成的保守思想以后,又指出只要寒暖适宜,作物就可丰收。因此,他对当时改良农业,播种高产作物,提出了两点意见:
1、我国古典农书和当时农民使用的通书内,为了指示农时,多是记载着“二十八宿周天经度”,这是很落后、很无用的。徐光启提议应该用新的天文学气象学来代替,认为应该记载的是:“南北纬度:如云某地北极出地若干度,令知寒暖之宜,以辨土物,以兴树艺”(“农政全书”卷二)。
2、对于新的有美利的种子,以往都是无意流传,今后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播种。并且农民和农学家应该互相结合,互相信任,以求有“补于生计”。(“农政全书”卷三十八)
徐光启在三百年前所提出的这些意见,和今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稻丰产经验(见1956年7月10日人民日报)一样,能够有力地来说服和鼓励我们北方农民大量种水稻。历史经验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验证明,在我国的北方,只要大量种了水稻以后,就能迅速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