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设宴种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2
第8版()
专栏:

设宴种种
缪群
听说,全聚德1956年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长了70%,萃华楼几乎是增长了100%。北京饭店、和平宾馆、东来顺如何虽不得而知,但从他们门前的“盛况”看起来,生意想也是十分兴隆的了。看一看这些饭店、菜馆的账簿,上面记着的是商业部、地质部、农业部、食品工业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等机关的名字。以上这些机关的设宴,当然是因公招待外宾和内宾的,绝不会是私人酬酢。但我觉得,设宴之风有些过盛了,于是想说几句话。
设宴招待外宾,在中外古今的礼节上都是常有的事情,无可厚非;而且以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好客的国家,请外宾尝一尝中国菜的滋味儿,特别是请他们赏识一下著名的北京烤鸭和涮羊肉,实在也不算什么破格的事情。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检点节缩的地方,我也愿略过不谈。
至于设宴招待“内宾”,值得谈论的地方就多了。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宴席是必要的。但有些部门召集的各种行政会议、专业会议,会议的代表无非都是些厅、局长,处、科长,经理、厂长等负责工作人员。不知怎的,一到北京,他们就变成为“客人”了,往往飨以小宴大宴。这大都不是由于“客人”的要求,而是出于“主人”的热忱。此外,也有些学校为筹备建成或者学生的结业设宴,也有些工矿企业为新建落成或新产品试制成功设宴,也有些群众团体为增进文体活动的比赛友谊而设宴……。真是名目繁多。这些单位所以要设宴,道理很多,但主要的无非是庆祝过去工作的胜利,和预祝将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前一类的会议,讨论了方针政策还嫌不够,最后还要以会餐一顿作为润色,仿佛不如此,就会美中不足似的。
某些机关在中央发出增产节约的号召以后,还不肯罢休,只是把名目改为“便餐”罢了。
我并不是一概反对举行宴会、酒会,但宴会、酒会跟我们的革命工作并无必然的联系。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不独没有会餐,吃的竟是树皮草根;在抗日战争中,跑山沟,住茅屋,也不曾会餐,吃的不过是高粱、小米、山药蛋;但是我们却终究胜利了。
有些同志可能以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了,财经状况好转了,钱有的是,不花干吗?其实这是被胜利冲得头脑有些昏昏然了的表现。我们的国家并没有在一个晚上发了横财,何况建设社会主义不是还需要大量资金吗?我们国家的资金不是还有限得很吗?那里招架得住这种大吃大喝的挥霍浪费。在人民眼里,他们的随便设宴只能算是败家子行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