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繁荣的温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4
第2版()
专栏:新的城市在前进

繁荣的温州
邵乃兴
当人们在车间里,或者在办公大楼里看到一方方釉面瓷砖的时候,当人们为自己心爱的孩子冲调擒雕牌乳粉的时候,或者在雨天拿起大天津小天津这样的纸伞的时候,往往会联想起温州这个城市来。是的,温州这个城市近年来随着瓷砖、乳品、纸伞,腊纸这些工业品的畅销国内外,逐渐被人们熟悉起来了。解放前,这里是永嘉县沼。它偏处东南沿海一条不被人们注意的河流——瓯江的下游。那时候,它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无足轻重的地方。
解放初期,温州和东南沿海其他城市一样,处在国防前哨,日夜监视着盘踞在大陈、披山这些岛屿上的敌人,时刻和潜入大陆的美蒋特务作斗争。这时候,温州这个城市没有一寸通车的公路、更谈不上海洋轮船。仅仅借瓯江一脉湍流和内地相接连,“舴艋舟”是唯一的对外交通工具。在这些日子里,许多工业产品,如棉织、锯木、纸伞、瓷砖的生产都减缩了,工厂处在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盘踞在大陈、披山这些岛屿上的敌人,企图长期封锁着温州的港口,窒息温州的人民。但是,全市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采取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和劳资关系、扩大城乡物资交流等一系列措施。许多工业品于是打开销路,生产逐步恢复,并且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刚解放的温州市,接管的工厂仅有温州腊纸厂和人人罐头厂两个破烂的工厂,全部职工不过四十人。现在全市新建扩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厂有二十六个。1955年底合营的十七个厂,全部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扩建和改建,较合营前的面貌有了崭新的变化。温州腊纸厂刚接办的时候,厂房在乡间一座破旧的祠堂内,职工仅十六人;现在呢,已经是一个占地一百多亩拥有六百多个职工的新型工厂了。温州是全国油菜籽的主要产区之一,但过去都靠乡间“油车”进行生产,出油率低,浪费很大。今年国家投资兴建一座全部机械化的榨油厂,将改变榨油工业的落后面貌。一座机械化的规模宏大的温州造船厂在东郊矗立起来了,不断地给浙南闽北沿海数万渔民供应着渔船。公私合营西山陶磁厂,由过去私营时期的三座窑扩建到八座窑,全国各地的厂矿基本建设工程,从这里得到大量的磁砖。近二年来,这个厂的产品远销到朝鲜、越南等兄弟国家,去年第四季度这个厂又为埃及人民赶制了十数万块瓷砖。现在不论在东郊或南郊,到处可以看到新建的高大的烟囱和建设厂房、仓库的脚手架。市区正逐渐向四郊扩大。据统计,195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加将近五倍。超过解放前任何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温州过去是以手工业著称的城市,解放前称为温州三大手工业品的皮箱、草席、纸伞,由于质量低劣、信誉下降,销路日趋闭塞。解放后,通过生产改组和合作化运动,从业职工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改善,销路日渐扩大。从1950年到1955年,全市手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点三倍。其中皮箱增长了十二倍,算盘二十一倍,竹筷六十九倍。去年又有了很大增长。从事手工业的人员增加到一万七千余人。
随着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目前,温(州)临(海)、温(州)金(华),温(州)福(州)等三条公路线均先后修复通车。大陈、披山等沿海岛屿解放以后,海洋交通也跟着发达起来,现在和上海、宁波、福州等港口都有轮船往来。1955年出口货运量比1950年增加了十五倍多。去年上半年又比前年同期增加了43%。为了适应海运发展的需要,新建了许多码头仓库,两座轮船码头也跟着建设起来。温州港现在已成为浙南、闽北海陆交通的中心。
由于生产的发展,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逐渐提高了。几年来,国家为职工建造了一批宿舍,全市有十八条主要街道翻修一新,过去被市民称为“温州的龙须沟”的信河街,修成了大马路。温州过去没有公共汽车。现在已经开辟了二路公共汽车、医疗保健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散布下来的、严重祸害温州人民的鼠疫,现在已经绝迹。在文化教育方面,普通中等学校由解放前的四所增加到现在的八所。全市各类学校学生人数已达到三万余人。一所高等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也已建立起来。
温州市的人民,就这样挣脱了苦难,稳步地走向繁荣和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