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火中取宝”到“囊中取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5
第2版()
专栏:

从“火中取宝”到“囊中取宝”
梅力
湖北宜都县洋溪石灰厂制造的石灰,专门供给从宜都到湖南岳阳等几十个县的农田需要。但是,这个厂的废品率很高,低时有8%,最高竟达到70%—80%。
一部分工人认为,石灰生产本来就是“火中取宝”,质量好坏要由“天定”。有些干部也认为厂里是手工操作,质量不能保证。去年,县委工业交通工作部要求厂里把废品降到3%,厂长也是一阵苦恼。
有没有办法呢?在全厂工人大会上,工人们的发言,特别是技工们的批评和意见,使厂的领导干部头脑清醒了一些。他们看到厂里的废品虽多,但有时候也比较少,80%和8%是多么大的悬殊啊!就拿人来说,也有些技工的产品质量并不差。如果研究这些差别,把许多零散的经验集中起来,不就可以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道路了吗?
工人大会以后,厂里组织了两个由技师、技工参加的试验小组,把工人大会上提出的改进意见归纳起来,集中在一个窑上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煤、煤饼、窑里的石头都用秤称,窑的直径、各层的高度、总层数和总高度都用皮尺量,并且都把它记录下来。厂的领导人员是希望从这些科学的计算中,找出保证产品质量的规律。这种做法引起一部分人的怀疑,他们说“手工操作哪能这么讲究”,“即便试验成功,几十座窑哪能都用秤称”。第一试验窑失败了,废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但是,由于详细地作了记录,经过研究,很快找出了原因,原来是煤用得过多了。
吸取了第一次试窑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按着核算出来的煤和石头的比例进行烧制,第二次试窑成功了。工人们从五丈多高的窑顶上一担一担地往下挑石灰。一层挑完了,没有废品;又一层挑完了,仍然没有废品;一直挑到窑底,全窑都没有废品。
经过几次试验,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工人只要用一根木尺,就可以准确地把窑装好,担忧无法每天用秤称石头的顾虑也解除了。
但是,新方法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接受。沿用了旧法的习惯力量还很大。领导上没有估计到这个情况,简单地把新方法以命令形式公布了。有的技工当着技术员的面用新方法,背后仍用旧方法。而且由于命令规定得太死,任何人不准稍许变动,就把科学的东西变成不科学的了。风向、煤质、石头的种类、各层的火候……都不一样,“任何人不许稍动”这个命令束缚了技工的积极性。一个老工人分明看到自己掌握的窑由于风力的特殊原因,应该加煤,但怕“违反操作规程”不敢加,结果废品上升了。这个偏差及时被领导上发觉和纠正了。
领导上注意到这个问题,修订了技工组长的责任制度,规定组长对窑的质量负全责,他有权根据各层火力的总情况,增加或减少四百斤以内的用煤量。这样就增加了技工们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贯彻操作规程。
新的操作方法受到普遍的欢迎。老工人觉得操作有根据,可以少操心;新工人感到操作方法有规定,容易掌握。厂里依靠仅有的七个老技工和从艰苦试验中得来的操作规程,很快地培养出一大批新技工,废品率降低到2%。
生产质量良好的石灰,对这个手工操作的工厂说来,已经不是“火中取宝”而是“囊中取宝”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