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科学奖金得奖论著简要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5
第7版()
专栏:

科学奖金得奖论著简要介绍
新华社24日讯 荣获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的三十四项研究论著的作者,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都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有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论著都是在建国以来数年内发表的。
力学家钱学森的著作“工程控制论”将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工程技术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作了全面探讨,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开拓了它今后的研究领域。这本书引入了有时滞的线性系统、变系数的线性系统、弹道摄动法在控制设计中的应用等,都是新的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获得了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的一些基本公式。他运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数学的这个领域内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这一工作会影响多变数调和函数论及偏微分方程组的理论的发展。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是数学中重要而还未成熟的学科,近年来正处在迅速生长和发展的时期。
数学家吴文俊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几何学的一个分枝——拓扑学的发展,已经引起国际拓扑学者的重视。他对拓扑学中的基本问题——示性类的研究结果,达到了很完备的程度。“复合形在欧氏空间中实现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二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出色的结果。吴文俊利用了一种拓扑性质——示嵌类,结合了近代拓扑学的发展,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途径。
这三项工作都获得了一等奖。
数学家苏步青提出了关于K展空间和一般度量空间的几何学的十多篇论文,从这些广义的空间研究看来,他的工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外,他自己创造的“奇异点表示法”,可用来处理空间曲线的射影理论中的问题。这种方法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的有关书籍采用。
力学家钱伟长同青年研究人员胡海昌、叶开沅合作的“关于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一组五篇论文,用钱伟长提出的摄动法解决了以往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航空设计、船舶设计以及一些仪表的设计有很大帮助。在学术上,薄板摄动法通过这一组论文得到了例证,成为一个有实际依据并经过考验的方法。
金属的内耗研究在最近二十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研究金属的微观结构和原子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物理学家葛庭燧和他的助手关于金属内耗和金属力学性质的十一篇论文,代表着作者自1950年以来在国内进一步发展内耗研究的成就。
动力学家吴仲华是1954年底才从美国回来的。他得奖的六篇关于燃气轮的论文中,有三篇是归国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写成的。他提出了新的燃气热力性质计算方法和叶栅的设计方法,对燃气轮的设计和燃气轮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燃气轮机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所以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方面最主要的动力机械,并且正在向发电、机车、船舶、汽车等方面迅速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对于植物玄参科中的一个大属——马先蒿属,植物学家锺补求十多年来在国内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更完备的新系统。他的关于这项工作的论著,可说是中国自从有植物分类学以来,在系统分类方面最深入和最全面的工作。
上述五项研究论著都获得了二等奖。
在力学、物理学、化学方面,共有九项工作获得了三等奖。
女力学家李敏华研究了塑性力学中正在发展的“一般性大应变问题”。她从形变理论出发,研究了轴对称的平面应力问题,在求解方法上有新的创造,大大改进了前人的试验法和逐步接近法。作者在这方面的计算结果可以在机械设计上得到应用。
二十八岁的胡海昌是1950年从大学毕业的。现在是力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在短短的几年工作中就作出了良好的成绩。他对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力学的空间问题的研究结果,有的在学术上有一定创造性,有的比别人所得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物理学家黄昆关于晶格理论的七篇论文,对晶格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在F—心的工作中提出了晶体内电子状态变化的定量理论基础。
女物理学家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陆祖荫、孙汉城试制的原子核乳胶以及物理学家戴传曾、李德平和他们的合作者项志遴、唐孝威、李忠珍 (女)试制的卤素计数管和强流管都是研究原子核和宇宙线的重要工具。它们的性能良好。这两项工作对于我国开展原子核物理学和宇宙线的研究与和平利用原子能是有帮助的。
有机化学家朱子清同他的合作者陆仁荣、黄文魁对贝母植物硷化学结构作了系统的研究,把中国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
有机化学家汪猷和他的合作者丁宏勋、屠传忠、贾承武进行了桔霉素(一种抗生素)化学的系统研究。对桔霉素旧结构式的修正,提出了新的实验根据。他们进行了桔霉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异构体的拆分和合成,对桔霉素的立体化学作出了一定贡献。
物理化学家唐敖庆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化学键函数及分子内旋转等若干问题,使其更为普遍化和系统化,对分子结构理论有贡献。
物理化学家钱人元等对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结果,使现有方法得到了改善,并且指出了许多前人忽略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高分子化学理论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为了控制高分子化合物(如橡胶、塑料等)的性能、品质,准确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是十分重要的。
在生物学、地学方面,有九项工作获得三等奖。
朱洗、曾呈奎、袁庆志等的研究成果分别促进了蚕丝、紫菜和畜牧生产的发展。朱洗和他的合作者张果、蒋天骥、王高顺等经过四年的努力,明确了某些适合于蓖麻蚕生活的环境条件,研究出了在中国饲养蓖麻蚕的方法,并已在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推广饲养。曾呈奎和他的合作者张德瑞对紫菜的研究是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好例子。他们经过几年的研究,揭露了紫菜生活史中的几个疑问,证明了壳班藻的孢子发育成紫菜,在经济上解决了紫菜养殖事业中的重要问题——紫菜孢子的来源,为发展紫菜养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袁庆志和他的合作者沈荣显、氏家八良、李宝棨研究出来的预防牛瘟的疫苗,在消灭中国牛瘟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得奖论文中有一篇是属于医学的,就是冯兰洲在丝虫病及其传染媒介方面的许多重要发现。他的研究结果在学术上和扑灭丝虫病方面都很有价值。他是国内研究丝虫病最有贡献的寄生虫学家。
属于地学方面的五项研究成果解决了地层鉴定、地质勘探、找矿以及天气预报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
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穆恩之、盛金章的“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使人们对这地区的地层有了较清晰和正确的理解,纠正了日本地质学者过去在划分这地区地层以及同其他地区地层对比方面的一些错误。
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研究了弹性波的传播理论,解决了其中一些重要问题,并且提出了地震探矿的改进方法,解决了有关地震法探矿中的一些环节性问题。地震法探矿是物理探矿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刘鸿允绘制的中国第一本古地理图,总结了震旦纪到三叠纪的古地理资料,对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的某些方面都很有帮助,并且给予中国地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很多方便。
物理学家章元龙是国内第一个利用自己设计的差热仪,结合利用爱克斯射线研究矿物相变化的人,他研究了三水铝矿的加热相变和高岭石的放热反应,得到了新的结果,并且用这结果来探明这两种矿石及其他有关含铝矿石在自然界生存的规律。
西藏高原由于占据的空间广阔,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有深远的影响。气象学家叶笃正和顾震潮揭露了西藏高原热力和动力的作用,论证了它对中国天气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阐明了各季节中我国天气和气候特征同西藏高原的关系。
在获得三等奖的二十六项研究成果中,技术科学方面的八项工作,对于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冶金工业和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的建设都有贡献。
土力学家汪闻韶研究了土力学中的电渗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对澄清过去学者们对电渗中力学规律的分歧观点有相当作用。
结构工程学家蔡方荫的“变截面刚构分析”一书和三篇论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刚构分析的各种方法,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和方法,解决了结构力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计算工作有很大帮助。
冶金学家李熏等在国内最先建立了钢中定氢的装置,研究了电炉和平炉冶炼过程中钢液含氢的变化规律,对钢锭中氢的偏析问题做了细致的工作,得出了若干新的结果,纠正了过去的许多不正确看法。对改进钢的冶炼过程、提高钢的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帮助。
冶金学家吴自良和他的助手试制成功了一种锰钼合金钢,用来代替一般常用的40X钢,并对硼钢进行了研究。国外许多常用的合金钢一般都含镍或铬,而我国缺少镍、铬等资源,因此寻找合金钢代用品的工作在今后有必要大力开展。这项工作代表着一个发展方向。并且由于作者对整个问题考虑得详尽细致,这项工作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老冶金学家周仁和冶金学家周行健、邹元爔、李林(女)等关于球墨铸铁的研究获得了成果,他们用“镁屑结”或“镁矽屑混合结”的加镁法,可以简化处理过程,为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并可节约铜、镍等贵重金属。用球墨铸铁浇铸汽车曲轴和活塞环的研究已经成功,这对我国汽车生产将具有实际意义。这些成果对球墨铸铁在中国迅速推广使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冶金学家柯俊研究钢的晶体结构在热处理时的变化方面所阐明的一个现象,是前人未曾发现过的。他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人们能够进一步控制钢的热处理操作。
石油化学家彭少逸及郭燮贤、陈英武、章元琦等关于合成汽油的芳烃化的研究,得到了活性高并且安定的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反应周期和再生的配合及产品分离的问题。这项研究工作从试验室研究开始,再经过中型工厂试验,达到工厂设计,是一项比较完整的工艺性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化学工业研究中,还是少见的。
青年石油化学研究工作者楼南泉、张存浩、王善鋆、卢佩章等关于熔铁催化剂用于流体化床进行水煤气合成人造石油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合成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将会有重大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