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在群众中“安家落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6
第1版()
专栏:

在群众中“安家落户”
本报记者 李连斌
他是谁?
去年夏末的一个下午,强烈的阳光照射着久晴不雨的大地。一个背着行李汗流浃背的人走向江西东乡县珀玕乡的优胜农业社。这个人有三十岁,清瘦的面孔上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社员们在没有看清这位客人的面孔以前,猜不出是谁,只猜出他是一个干部。土地改革以后,除了中共县委一个宣传部长在他们村住过半个月外,其他的县区干部很少在他们村住上几天,都是一走一过,听一听干部汇报,传达一下上级的指示就走了。但是现在看见这个人带着行李,知道他不是“过路人”,而要在村里住上一个时期了。
当这个客人走进村和农业社的办公室,社员和社干部们才发现他是县委副书记陈接福同志。
“先住下再说吧!”
陈副书记到优胜农业社办公室,正赶上社干部们在开社委会,研究抗旱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社干部们根据经验,知道上边来的一些干部,总是有些“指示”“号召”要讲的,因此就对陈副书记说:
“请你指示指示吧!”
“我不了解情况,先住下再说吧!”陈副书记爽朗地回答。
在这次会议上陈副书记偶而提出一个问题,插几句话,但没作过多的发言。
会议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太阳欲坠西山的时候了。会后,他们给陈副书记在社的办公室里腾出一间最好的房子。可是陈副书记拒绝了。他说:
“不要腾房子了,我到社员家里去住。”
陈副书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就决定到第二生产队去住了。
优胜农业社处在丘陵地带,土地较贫瘠,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第二生产队的生活条件在这个社里又是最差的。当陈副书记到了第二生产队时,第二生产队长指给他一座青砖瓦房说:
“这是我们队最好的一栋房子。房主是贫农,又是军属,到那里去住吧!”
“房子好坏有什么关系,便于接近群众就行。”陈副书记不同意地说。最后他找到社员徐艾昌的土房子住下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晚上,就有很多群众聚拢了来,问长问短,说东道西,表现很亲热。
和群众打成一片
陈副书记住在社员的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天长日久和群众打成了一片。群众对待陈副书记像对待亲人一样,什么心里话都对他讲了。
有一天,陈副书记和和平农业社的社员们一块铲草皮。在休息的时候就和社员们谈心,社员们谈到社副主任兼生产队长黎有生的强迫命令作风很严重,社员们都很怕他。大家还怀疑他有贪污行为,一个青年社员大胆把自己的怀疑对陈副书记说了。
陈副书记又根据其他一些社员们的反映,责成总支书记组织了一个会计组进行检查,果然发现黎有生的贪污。这件事解决后,和陈副书记谈问题的群众更多了。有一天陈副书记在优胜社一个社员的家吃饭,陈副书记问他们生活情况。那个社员毫无顾虑地说:“没有菜吃。”陈副书记听了觉得很奇怪,又问:“为甚么?”“没有肥料。”“为甚么?”“人尿粪都归社了。”
陈副书记在这次谈心中发现了社员们普遍关心的是自留地的肥料问题。后来把这个自留地的肥料问题提到社委会上解决了,决定人尿归社员自用,用不了作价归社。人粪由社委会按田数和人口统一调配。这样就保证了自留地的肥料,鼓舞了社员积肥的积极性。
陈副书记重视群众的意见,对群众的意见总是虚心倾听。社员们说,他们向来有种萝卜的习惯,要求从社借用一部分田种萝卜。陈副书记研究了他们的要求,一亩田收成好了,可收一万斤萝卜;不但可以解决社员吃菜的问题,还可出卖一部分,增加社员的收入。叶子可以喂猪。最后和社干部商量抽出四十亩田交给社员种萝卜。群众的迫切要求解决了。
陈副书记“安家落户”的结果,听到了群众的心里话。对农村政治、经济、生活、阶级情况作了一系列的考察,对正确指导农村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只是“安家落户”中的一个
为什么陈副书记会到群众中去落户呢?在他下去之前,县委为了研究改进县委领导方法的问题,不知开了多少次会,虽然领导方法在逐步改进,但县委本身始终觉得不够满意。经过一段实践和较长时期的考虑,大家一致认为改进领导的关键是加强调查研究。但加强调查研究不知提过多少次,总是办不到。好像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老问题。经过委员们的讨论,最后由书记赵瀛洲同志作了总结。提出:每个委员都要在群众中安家,作到群众能讲知心话,系统地调查农村情况。并且强调必须和群众共甘苦同命运,和群众打成一片。会后县委书记赵瀛洲提着包袱下去了,陈副书记和其他委员也都下去了。现在,在一般的情况下,能保持十三、四个委员,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农村。赵书记负责一个县的全面工作,财经、文教、政法等都要管,但他在西岭乡楼下村群众的家里住了十几天,作了群众生活变化的考察,了解了生猪生产问题,调查哪些适合个人经营的副业被挤掉了,调查秋种种甚么作物收益大等。
现在在群众中“安家落户”,作直接调查,在东乡县几乎形成了一种制度。现在在“安家落户”的基础上又提出“定期迁移”。这也是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一个委员长期住在一个地方也不好,容易只看到一点看不到全面。多住几个地方,认识可以更全面,思路可以更开阔。同时,委员们“定期迁移”,也可以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现在,“定期迁移”也初步收到了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