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自建公助”的工人新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29
第2版()
专栏:

“自建公助”的工人新村
萧寒
去年,在山西省阳泉市洮河河畔,出现了四座工人新村。适用、坚固、也还美观的平房,从洮河河畔顺着山形一层层地修上去,远远望去,像是矗立的多层大楼。这里,居住着阳泉矿务局两千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
这一片四万多平方公尺的宿舍,是工人们自己出钱,在国家帮助下建成的。
冬天,一个雪后的早晨,我们到了二矿和四矿工人们自建公助的新村。家属们正忙着扫雪。上了一个小土坡,在第三排房子的门前停住脚。房顶又光又亮,是用当地群众习惯用的灰渣打成的,墙壁是用砖和大石头砌成的。红色、蓝色的外墙上,突现着洁白的勾缝线条。
我们访问了工人陈国梁的家。套间房子,一大一小,里间是寝室,粉白的墙面上挂着一面大镜子,旁边几幅山水画,陈设得很雅致。陈国梁是四川人,1955年初从部队转业,现在在四矿当工人,结婚刚两个月。他说修这两间房子用了四百多元,若是修单间的,只需二百四十元。
“自建公助”小组的王守信说:“各家情况都差不多。转业军人把转业时带来的钱先用在修房上,老工人都有些积蓄,新工人修了房子,过日子也勤俭了。总之,自己出钱或借钱修了房子的工人,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要求补助的。1955年修房贷款都按十个月限期还清了。1956年修房贷款归还期限延长为四年,不少工人计划提前还清。”
说起“自建公助”盖房子来,还有一段过程。过去,在阳泉矿务局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新煤矿好又好,
干活不用镐,
上班不用跑,
不怕天塌,
不怕火烧。
干它一辈子,
再让儿孙来接班。
美中有不足,
就是房子少。
所谓不怕天塌,指的是顶板塌落事故大大减少了。所谓不怕火烧,指的是1952年以后消灭了瓦斯爆炸事故。矿工的劳动、矿工的生活,真是多么美好啊!自己干一辈子,还要让下一代接班。然而,“就是房子少”。
阳泉矿务局的房子少不少呢?从前确实是少的。从十九世纪末叶开矿起到解放前止,在这将近七十年内,英、日帝国主义和阎锡山,只修了不到五千平方公尺囚牢式的工人宿舍,不少工人就睡在井下。解放后的七年中,阳泉矿务局修了十六万平方公尺宿舍,比解放前近七十年所修的宿舍要多三十一倍;而同一时期职工人数只增加了两倍。
那么为什么房子还是不够呢?原因很简单,矿工们都成家了,他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国家修的房子数量不少,但只解决了四千名矿工的家属住宿问题,还有两万名矿工的家属住宿问题没法解决。
要满足这么多人的需要,就要修三十五万平方公尺宿舍,需要国家投资两千万元,相当于阳泉矿务局全局生产机械设备的总值。国家要拿这么多钱来修宿舍,在目前显然是不可能的。
工人们了解了这种困难,都乐意自己出钱修房子。除了过去三年中先后有二千多人用“自建公助”的办法盖了房子以外,现在又有二千一百人登记在1957年自己盖房子。
“自建公助”的办法很好,但需要领导和帮助。1955年年底,阳泉矿务局研究了一下“自建公助”盖房子的情况,发现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随着工人工资收入的增加和以矿为家的思想的确立,自建房屋的工人会越来越多,因而没有把这项工作好好地管起来,以致出了一些问题。第一、没有统一的考虑建筑位置,浪费了建筑用地;第二、材料供应和施工方面帮助很少,部分房屋质量不高,工人们自己盖房子,过分疲劳,影响正常生产;第三、新建住宅区的供水、用电、道路以及厕所等附属设备没有妥善解决。
为了加强领导,矿务局从总务部门抽调了十九名干部,建立了五个“自建公助”小组。工人们只管出钱,全部修建工作都由“自建公助”小组负责。“自建公助”小组根据城市规划和矿区职工住宅区域的安排,征求了工人和家属们的意见,选定了建筑位置。再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房屋设计。把这项工作抓住了,就把建筑中的土方工程和材料运输费用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在施工中,他们组织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没有一名脱产干部的施工队伍。施工队、组是附近各县来的六十一个农业合作社的社员组成的,社干部就是队、组长。他们根据各队、组的特长,分配建筑对象。如从平定、昔阳、井陉等县来的社员石匠多,就分配他们修石头房子。“自建公助”小组还注意在社员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社员们知道修好这些房子,对巩固工农联盟的意义,因而格外爱护材料和注意工程质量。有的社员说:“我们怎么能浪费工人双手劳动得来的钱呢?”
在各矿领导的支持下,“自建公助”小组妥善安排了这一千多名替工人盖房子的农民的食宿问题;同时,征得工人的同意又从房屋造价中抽出5%,作为社员们的医疗、劳动保护和奖励费用,大大激发了社员们的劳动热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