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西伦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02
第6版()
专栏:伦敦航讯

西伦敦
本报记者 潘非
伦敦,是难得有晴天的。早晨,当阴霾的天空从深褐色变成淡灰色的时候,人们意识到:黑夜已经过去,白天到来了。笼罩着大地的雾气渐渐消散,露出了湿腻腻的街道。城市开始苏醒过来:电车站和公共汽车站上,出现了长长的行列;地下火车站的出入口,吞吐着人的洪流;由汽车马达声组成的都市噪音,迅速地占领了整个空间。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把成千上万的人输送到市中心来,于是,无数幢大厦里的电梯急速地升降,大大小小的房间里响起了打字机的响声——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特殊的气候和人的拥挤——这就是伦敦给予人们的第一个印象。天气是这样的古怪:眼看万里无云,转瞬间却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这就难怪伦敦人出门老是带着雨伞,正像绅士总得戴顶礼帽、太太们总得牵条哈吧狗一样。夏天,“酷日当空”,阳光晒在身上却觉不出热来;冬天,一场积雪刚刚化尽,海德公园里的草地仍旧是一片浓绿,鲜艳得才像出水的荷叶。
伦敦的居民,现在一共有八百三十四万,占英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人口的过度集中,使这个城市显得畸形地庞大。密如蛛网的街道,分布在全市七百二十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街道的两边,不论是高楼大厦或者阴暗的地下室,到处是人和人。市内铁道(地上的和地下的)的总长度,是二百五十三英里;在这些线路上,分布着二百七十七个火车站。除了火车和电车以外,伦敦还有八千多辆公共汽车和一万辆出租小汽车;它们常常首尾相接地在街道上奔驰,或者在交通灯的红色灯光前面挤成黑压压的一片。
这样庞大的伦敦,是由面貌迥然不同的几个区组成的。太晤士河拦腰把伦敦切成南北两部。在河的北岸、全市的中央,是著名的伦敦“城”。“城”变成了分水岭。在它以东,是东伦敦;以“城”为起点,沿着太晤士河北岸向西延伸,这个地区叫做西伦敦。东伦敦和太晤士河的南部,以及除西伦敦以外的所有地区,被称为“穷人区”;西伦敦,被称为“富人区”。
西伦敦是伦敦的“精粹”。牛津街和摄政街,这两条联接着的街道,组成了西伦敦的商业区中心。它们的有名,不仅是因为这儿有最大的百货商店、服装店、首饰店,以及形形色色的珍贵商品,并且还因为所有的商店,都有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置的橱窗。有些商店,它的橱窗的宽度和纵深,几乎占去了第一层铺面的一半。在牛津街“巴特林”公司的门前,每天都放映着电影。色彩鲜艳的画面和带有故事性的情节,经常吸引着一批免费的观众。只是在看上十来分钟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它原来是这个旅行社的广告。在服装店的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姿态的“模特儿”。这些“模特儿”,除了它们是木头做的以外,外形几乎同真人一样:白嫩的肤色,血红的嘴唇,甚至还装着烫过的头发。各种各样的服装,只要套到它们的身上,都显得那样合适,逗人喜欢。观赏安置在玻璃窗里的这些摆设,已经成为伦敦小市民的一种享受。但是,有时也会使人大吃一惊:在这些木头人的旁边,忽然出现了一个真正活的人。一块广告牌挡着她的身子,从两个圆窟窿里伸出一对雪白的胳膊;这两只手,不停地摆弄着一把可以折叠的雨伞,目的是要引起“观众”购买雨伞的欲望。可惜人们的感觉是:不是她在摆弄着伞,而是伞在摆弄着人。
在西伦敦,有最富丽的餐厅(在那儿,如果不是穿着燕尾服去,是不会让你进门的)和最豪华的旅馆。在大旅馆的门口,站着穿有特别制服的侍者:金丝肩章、绿色的领章和闪闪发光的黄铜扣子。这套显得十分威武的服装,加上他们大都上了年纪,使人很容易地联想起十八世纪一些“跨海东征”的海军上将的形象。每当小轿车到来,车子还没有煞住,他们便敏捷地窜上几步,来一个姿态潇洒的三十度的鞠躬,顺手把车门打开。走进大门,踏在色彩鲜艳的厚厚的地毯上,就像踩在弹簧上一样。出入这些地方的,是服饰讲究的士绅、退伍军官、大商人、英国北部的大地主,以及来自纽约、巴黎等地的资本家、政客……。在这儿住上一宵的花费,抵得上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半个月开支。东伦敦的工人,当然一辈子也不会同这些大旅馆打交道的。
平坦的马路(它们是用木块铺起来的)、长绿的公园、货品众多的商店、华丽的剧院、组织得十分完善的社会服务事业……这一切,再加上你如果是英国人所说的“中产阶级”,那末住在西伦敦是最舒服不过了。这样的人,或者是有一所房产,每月可净拿三四百镑;或者是在保险柜里锁着几叠子马来亚或非洲公司的股票,可以按期领取利息;或者有一笔数目不算很大,但也不算太小的银行存款。早上醒来,伸手先按一下电铃,——女仆把咖啡送到床上来了。喝罢以后,揉揉肚子起床,然后把白天和晚上的一部分时间,消磨在高尔夫球场、俱乐部、舞厅或夜总会里。阔气一点的,夏天到法国或意大利住上半月。次一等的,到英国的海滨去度过“假日”。如果是百万富翁,当然又得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安排生活了。
西伦敦也是英帝国的统治的象征。在这个区域的东端——伦敦“城”内,集中了英国所有的大银行。它的西端,在韦士敏斯特教堂附近,则围绕着女皇居住的白金汉宫、英国首相的官邸、政府各部的大楼和国会大厦。
从摄政街向西南走去,就到了常常举行群众集会的特拉法加广场。喷水池中飞溅出来的水珠,像雨水一样扑到人的脸上。游人在这里逗着成群的鸽子,让它们飞到手上来啄食面包屑。站在这个广场上,可以望见南面的国会大厦。联接广场和国会的,是白厅大道。在这条街道上,有紧挨着的一幢又一幢的大楼。这就是外交部、国防部、殖民地部……。所有重要的政府部门,都集中在这里,白厅大道的中部,有一条短而狭窄的横街——唐宁街。唐宁街从外貌上看,很像一条小胡同。它的有名,是因为英国首相的官邸就在这里。
唐宁街十号,是所最平常不过的房子,正像西伦敦街道上常见到的住宅一样。和对面的外交部大楼一比,它就像站在骆驼旁边的一只羊羔一样。在所谓“苏伊士危机”期间,这儿常常夜以继日地召开着内阁会议。当时,这条街上时常聚集着不少伦敦人;当艾登在门口出现的时候,他们就对他“怒目而视”,表示自己的愤慨和抗议。
在政府大楼和国会大厦附近,一座又一座的雕像,竖立在通衢要道之上。在这儿漫步,就像在阅读英帝国的历史。竖立在殖民地部附近的,是克莱夫的铜像。这个将军“征服”了印度的东北部,奠定了英国侵占印度的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把印度给予了帝国”的人。在韦士敏斯特教堂前面,安放着本杰门·迪色列的铜像。他为英国“买”来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敲开了不列颠进入近东的大门。在特拉法加广场上,有“敉平”过印度“叛乱”的两个将军的雕像。斑斑点点的鸽子粪,从它们的头顶流到脸上……。
瑰伟的皇宫、墙壁结实的银行、灯火辉煌的大商店、川流不息的汽车群、贴满了公共汽车的里里外外的刺目的广告……所有这一切,组成了西伦敦特有的色彩和旋律。西伦敦,真是有钱人的天堂,英帝国权威的化身。如果不是常常有人在特拉法加广场上集会,吵着,嚷着,挥舞着手中的标语牌,同骑警队搏斗,那末,景象万千的西伦敦,外表上看来似乎是和谐不过的统一体。(附图片)
(上)这是特拉法加广场。人们常常在这里逗着成群的鸽子,让它们飞到手上来啄食面包屑;也常常在这里集会,吵着,嚷着,挥舞着标语牌,同骑警队搏斗。
(左)“……唐宁街从外貌上看,很像一条小胡同。它的有名,是因为英国首相的官邸就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