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关汉卿“单刀会”的前二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05
第7版()
专栏:

关汉卿“单刀会”的前二折 李健吾
这是一出戏剧杰作。在我读过的世界戏剧杰作中,“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这出杂剧,怕是结构最单纯,手法最简练的了,整个看来,甚至于可以说素朴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觉得前二折近乎多余,例如一般演出,就只从第三折(改写过)开始。真就多余吗?写了一辈子戏的关汉卿,写了许多杰作,又何苦写这前二折呢?难道只是为了满足四折形式,才添上这前二折吗?
我不敢相信他会这样滥用他的笔墨。
在没有深入我对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以前,我愿意先指出前二折本身的缺点。缺点很大,还很显著。首先,不合人物实际情况;因而其次,不合历史事实,有时候弥补也弥补不了;因而其三,前言不对后语。鲁肃定计请关羽过江赴宴,乘机索取荆州,关羽如若不肯,就把他拘囚起来。鲁肃希望在行计之前,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我们在情节上就有了前二折。
第一折是他邀请乔国老(孙策和周瑜的岳父)过帅府一谈。国老问鲁肃:“你知博望烧屯那一事么。”回答是“小官不知。老相公试说者。”鲁肃会“不知”,已经非常可怪了,而国老问他知否隔江斗智一事,他却回答:“……小官知便知道,不得详细,老相公试说者”,就更可怪了。剧作者明知鲁肃是赤壁大战主角之一,身当其冲,反要不预其事的国老“试说”一遍,未免过于大意。有历史知识的人,听过平话(当时完整的“三国演义”还不存在)的人,会觉得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是傻瓜,就是一个是装傻。这个鲁元帅实在无知可笑。身为元帅,和敌人隔江对峙,竟然对敌人生平一无所知,说:“他便有甚本事”,他也许是小看关羽,故作此语罢。
他在乔国老面前讨了一场无趣,决定下乡寻访关羽的旧友司马徽,了解一下关羽的“知勇谋略,酒中德性”。这一折和前一折一样布局单纯,但是进行上添了一点喜剧情调,调和戏的严肃空气。司马徽先是答应赴宴,一听主客是关羽,立即回绝,说:“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去不的。”他认为关羽“酒性躁,不中撩斗”,劝鲁肃酒席间千万不要说起“索取荆州”。鲁肃打算“壁间暗藏甲士,擒住关公”。于是司马徽形容了一番诸葛亮神机妙算和五虎将勇猛难当,特别把关羽他的英雄事迹再交代一遍。
这两场戏有一个相同的手法,就是乔国老与司马徽表过关羽声威,立即下场,半句话也不多和鲁肃应酬。
分析到这里,我相信这前二折戏的妙处,已经跃然欲出了。在没有完全说破以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所谓缺点是否就是缺点。
我们不能想像,关汉卿这样的大作家,会糊里糊涂把鲁肃写得那样没有记性,或者那样孤陋寡闻
(虽然他有意要把他写成一个不自量力的人物),因而那样远离历史的真实。
问题是他面对着一个更重要的真实,而且迫使他必须加以应付,那就是:他的戏是演给广大人民看的,他们中间更多的是文盲。我们知识分子读过“三国志”,也读过关于“三国志”的“平话”,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此后三国戏经常上演,就是文盲,说起三国故事来,也如数家珍了。不过我们是在今天。假定我们活在关汉卿时代,在蒙古民族统治中国时代,情形却就显然不同了。对关汉卿说来,在他的亲爱的文盲观众的心里,建立关羽的英雄形象,有首要意义。鲁肃的“不知”或者“不得详细”,请“老相公试说者”,实际是为观众服务。鲁肃在这里一方面是台上人物,一方面也代表台下观众。关汉卿这样作,多少给鲁肃这一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带来了损害,然而广大的文盲观众却会感激他的厚谊的。他不是书斋剧作家。他像莎士比亚、莫里哀一样,“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晋叔“元曲选”序二),时刻站在观众立场,考虑戏剧效果。他们的技巧从实际中来,后人领会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必须像毛主席所指示,从实际出发。
同时也结合着为了戏剧。因为通过对关羽的介绍,在戏剧进行上,还起了两个大作用,一个直接反映在鲁肃(当事人)的心理上,使他在第二折末尾不得不说:“我听那先生说了这一会,交(叫)我也怕上来了。”怕尽管怕,他仍然依计而行,因为“索取荆州”是他非作不可的分内事。另一个直接反映在观众的心理上,在关羽未登场之前,使观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二折戏制造气氛,成为烘托,完成了主要人物登场之前的准备工作。于是鲁肃的性格,在别人形容关羽的英雄事迹上,得到了反映;关羽的性格,通过形容,也有了一种精神基础。对比同时在这里也完成了。
这是主要人物(关羽)出场较迟的一出颂剧,而一出场就把戏带进了高潮。像这样不尽早放主要人物出场的,我们只在十七世纪的喜剧杰作“达尔杜弗”(或译为“伪君子”)看到过。莫里哀的达尔杜弗迟到第三幕露面。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出来就是戏,水到渠成,观众已经迫不及待了。关汉卿同样了解这种观众心理,同样在杂剧方式中完成了这种戏剧效果,虽然一个是颂剧,主要人物是英雄,而另一个是喜剧,主要人物是恶棍,不过技巧却是相似的。
然而我们的关汉卿,活在十三世纪。
近代一般演出(改编),只演后二折,把重点放在演员(关羽)登场和戏剧进行的高潮上,在歌剧上也许可以这样作,事实上也这样作了,不过就戏剧全盘的安排而言,未免辜负剧作者的匠心。
整个这出英雄颂剧,素朴有力,对比鲜明,效果卓越,显出了关汉卿写戏的多样的盖世才华。布局有层次,进行迅速,线条率直,气势雄浑,收煞明朗,唱词自然豪放,就英雄颂剧一格而言,确是千古绝唱。他一开头,就利用乔国老唱出了人民热望和平的心愿:“兵器改为农器用”。他塑造关羽的英雄性格,表扬中间,也指出了“那汉劣性怎肯道折了半筹”。而第三折直写关羽声威,也写出了他过分自信的骄傲。第四折在船头吊古伤今的歌咏,又加深了性格的温润。
关汉卿只有这样一出颂剧传留后世,这样的颂剧,在传留到今天的元曲中,也不多见。作家出版社的“元人杂剧选”只选他的世态剧(喜剧与悲剧),对他,对元曲,似乎都不怎么公道。
附注:“三国演义”写“单刀会”,寥寥数段,也很出色,特别是宴会将毕,关羽怒斥周仓,“夺周仓所捧大刀”,极见关羽机智。
“三国志平话”却写来平平无奇了。京剧的“单刀会”,单听关羽船头几句唱词,就远不及关汉卿套用苏东坡的词、赋,有声,有色,有格调“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这出颂剧,在境界上,让我们想到古代希腊悲剧“浦罗米修斯被绑”,也只有“浦罗米修斯被绑”能和它相提并论,虽然故事、主题、布局、人物迥不相同。
本文所引“单刀会”剧词见于“孤本元明杂剧”(上海涵芬楼印行)第二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