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二十六万亩农田产量为什么一年增加了一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08
第3版()
专栏:

二十六万亩农田产量为什么一年增加了一倍
方文举
合作化,人翻身,穷人变富人;
旱改水,田翻身,黑土变黄金……
这是江苏省阜宁县去年大规模“旱田改水田”获得了普遍丰收以后,在农村里普遍流传的歌谣。
阜宁县本来是个旱田地区,每年约有80%以上的耕地都是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境内河道较少,易旱也易涝,经常发生涝灾,大部农田广种薄收。解放几年来,虽然大力兴修了水利,但是水源还是不足,作物仍然以种低产旱谷为主,农民的贫困生活还没根本改变。
1955年秋季,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鼓舞下,全县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高潮,这就给旱田改水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党和政府领导阜宁县农民根据已经开挖的灌溉总渠和已有的水利设施,把全县划分为三个灌溉区,并根据灌溉需要做出水利规划。前年冬季到去年春季,全县动员了八万五千多农民,开挖渠道、建设涵闸、筑水坝,共做土方一千一百五十余万公方,相当于过去五年来兴修水利所挖土方的总量。这些水利工程,使灌溉水源扩大了,使二十六万亩旱田改为水田。去年改种的水稻,无论是沙土、泥土、肥田、瘦田都长得很好,平均每亩单位产量达二百五十斤,较历年种植旱谷增产一倍以上。特别是全县八万四千亩自流灌溉的稻田,因灌溉及时,产量更高。三灶区联合一社的三千五百多亩旱田改水田,平均每亩产量为三百六十六斤,最高的十五亩田达到七百五十斤。据粗略计算,全县去年旱田改水田二十六万亩,共增产粮食约三千七百四十万斤。因此,群众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形容自己的生活说:“过去的生活是吃不饱,苦连连;现在的生活是大米饭,炖鸡蛋,鱼虾螃蟹常常见”。
把旱田改为稻麦田,这是耕作制度的根本改革。中共阜宁县委除了对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动员以外,还解决了一系列的复杂的问题。首先是技术问题,在一向习惯种植旱谷的地区,农民一般没有栽种水稻的技术。阜宁县领导方面采取组织训练班、参观、师傅带徒弟等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全县共训练了十万多个技术骨干、三万九千多个栽秧手,并在县内抽调水稻区的农业社长六十多人、技术员一百二十多人到三灶、陈集等旱田改水田的重点区进行指导帮助。使一般农民初步学会了种水稻的技术。
旱田改水田还需要很多的农具,这些农具从哪里来呢?阜宁县的农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靠自己”。除了政府从外地调拨来支援的链式风车一千多部、水车一千多部以外,农民们把所有的旧式龙骨水车,提水工具都拿了出来;并组织了当地的木匠自制水车三千多部,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他劳动力不足、种籽调剂等问题,都是采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办法一一解决了。
旱田改水田是江苏省徐淮一带的旱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中共阜宁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在总结去年旱田改水田的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制订了三年规划,要求1957年改三十五万亩,1958年基本完成。同时,要充分利用灌溉总渠的水源,大力发展自流灌溉。到1959年,不仅全县将改变为稻麦区,还可成为全面自流灌溉的高产地区,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贫困的面貌。
不久以前,全县的水利冬修工程已经全面开工。五万多劳动农民,已于去年11月中旬陆续进入潮沟河、苏咀、渠北等水利工程工地。到11月底,已经完成了五十余万公方土方。冬春两季的水利工程完成以后,预计有五十多万亩农田可以受益,三十五万亩旱田改水田的计划可以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