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从大渡河到金沙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08
第4版()
专栏:

从大渡河到金沙江 本报记者 纪希晨
到凉山去
当你学习古代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时候,你曾经读到过关于古代希腊、罗马以及中国殷、商时代奴隶社会的记载;此外,你或许还在某个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室里,看到过古代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具和器皿吧!可是,当你研究、鉴赏这些两三千年前的历史文物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就在我们祖国的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彝族地区里,直到1956年以前,也还存在着这种原始的奴隶制度和奴隶社会呢?!
凉山,西起西昌,东至雷波,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在这纵横三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到处都是起伏的山峦,深邃的沟壑和荒漠的高原,它们平均拔海两千多公尺,而黄茅岗、白草坡则高达四千多公尺。因为山高气寒,所以人们称它为凉山。位于美姑县东的、南北长达五百多里的黄茅岗,是大、小凉山的天然分界线,它的东面是小凉山,西面是大凉山。全国解放以后,这里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5年4月,根据宪法的规定,凉山彝族自治区改为彝族自治州,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现在,自治州辖有雷波、昭觉、马边、峨边、瓦岗、金阳、布拖、越嶲、洪溪、呷洛、喜德、普雄、普格、美姑等十四个县。全区人口九十七万,其中彝族达七十万六千多,是全国三百二十五万彝族同胞中的一个最大聚居区了。
人们会问: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上,原始的奴隶制度,为什么会这样长期存在下来呢?生活在奴隶制度中的彝族同胞,是怎样生活、怎样生产的呢?而现在,他们又是怎样在党的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经过民主改革,逐步完成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时代的飞跃呢?成千成万被解放了的奴隶,如今,又是怎样在建设新的生活呢?诸如这些问题,都是许多人所关心和感到兴趣的。
为着了解这些问题,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在1956年11月11日,随中央慰问团从成都向凉山进发了。
川滇路上
这天下午,我们的车队,穿过辽阔的川西平原,到达了青衣江畔的雅安。这时虽然已是冬天,可是雅安周围的群山却仍装饰着绿色的花边,它那苍翠的山峦和碧清的江流,把整齐的市区陪衬得特别清幽和可爱。这一天,尽管雅安下着滂沱大雨,可是,各族人民仍成群结队地涌向路边,热烈欢迎毛主席派来的中央慰问团。
由雅安向南,我们一直沿着连续急转的川滇路,拐来拐去地穿行在横断山脉间。过了泗萍荥经铁矿从山脚爬了三十多公里,才上到泥巴山的顶巅。这时,我扭头俯视后面,方发现刚才经过的道路,好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几乎垂直地悬挂在山的跟前。西边的二郎山,东边的相公岭,还有那些无名的蓝得耀眼的高山,连绵起伏地耸立在团团白云的上面,无极地延伸到辽远的天边。
距公路不远有一条古代的驿道。根据史记、汉书记载,两千多年前,当汉武帝听到可以取道西南通向印度时,马上任命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蜀人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动员成千成万的巴蜀父老,在汉源、越嶲、西昌一带,凿山通道,“远抚长驾”,第一次开辟了南进的大道。三国时,建兴三年,诸葛亮又亲率大兵,“五月渡炉,深入不毛”(注:据西昌县志载:炉水即今日之金沙江。金沙江因水色深碧故称炉水),花了一年时间,在这带丛山里,“七擒七纵”少数民族军事首领孟获,用政治争取方法安定了西南。武侯祠、孟获城等古迹,至今公路沿线还时有所见。公元1252年,元忽必烈也曾经这里,率军渡过大渡河、金沙江进入云南,征服了大理、安南等国。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清王朝和国民党的反动政权,这条历史的古道,就一直是统治者屠杀、进攻西南少数民族的孔道。在连年的征战里,古道两旁的村镇焚毁了,田野荒芜了,人民逃亡了,山坡上堆满了被害者的丘坟。可是,现在,这些历史的悲剧,永远一去不返了。
看吧!在那古老的越嶲郡的残破城堡下,红旗飘扬的车队,正满载着大米、百货、寒衣、建筑器材和各种慰问品,疾驰在蔽天的尘土里。而山下的田野间,到处都是忙着冬耕的合作社社员和孩子们牧放的牲畜群,潺潺的溪流边,妇女们在洗濯衣衫。当他们看到车队过来的时候,大家便频频招手,向我们报以愉快的微笑。
一进入汉源县的流沙河谷,我们就仿佛到了水果之乡。那碧绿的白蜡树、茂密的橘子、广柑、梨子树,一团团地把村落簇拥着。温暖的阳光下,那些结满了红橘黄柑的枝干,伸过不高的院墙,向路人散放着诱人的清香。多少旅人经过这个地方,都忙把水果装满自己的行囊——梨子八分钱一斤,广柑六分钱一斤,真是便宜得惊人!据汉源县府统计:全县土产中仅水果就产二百五十五万多斤。
这里,据传还是“西游记”描写的,唐僧取经归来经过的地方。传说:当唐僧路过流沙河时,因被河中巨龟所戏,曾把经书淹浸在河水里。河对面的晒经山,就是唐僧晒经的地方哩!
大渡河边话今昔
从富林(汉源)向西,往石棉走约五十多公里,我们一直傍着峻峭的大渡河岸,蜿蜒前进在悬崖峭壁的峡谷里。顺着白带似的公路,车子时而升到山顶,时而又下降到河边的滩坝上。就在我们身边,那湍急的大渡河水,涌卷着激流,闪着青光,喷着白浪,漂浮着大量的木料,冲击咆哮着,穿过岩崖,汹涌地奔向东方。
呵,大渡河!你奔腾澎湃,浩浩荡荡,骋驰在川康高原之上;你一泄千里,无比坚强,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转战在你的身旁;你的光辉的名字,永远向人们启示着智慧和力量!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百年前,威震一时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十余万,由云南渡金沙江,经冕宁、越嶲等地彝族聚居的大凉山,在清同治2年3月27日,到达了大渡河南岸的紫大地、松林地和安顺场一线。当时正遇江洪暴涨,抢渡不得,加以途中石达开庆祝他儿子的诞生,延误了渡河进军的时间,所以很快就被清兵和彝族土司,前堵后追地团团包围起来。在狭窄的山岳地带里,太平天国的英雄们,虽然整整奋战了一个月,可是,终于由于政策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没有能够渡过大渡河,而全军复没了。对于这段历史的悲剧,我们从石棉渡过大渡河的钢索吊桥时,在纪念石达开的“翼王亭”前,曾看到一处详尽的记载。在写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紫大地蒙难纪实”的碑记上,对于石达开几次强渡失败后的苦战情形,这样记述说“……至是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即是这样,但坚贞不屈的太平天国军队,仍“屹然不动”。当战斗结束时,他们为了不作统治者的俘虏,许多从军的老人、孩子和妇女,包括石达开的儿女在内,都以白帛裹身,投身大渡河中。“部属相率溺者以万计”,河水为之拥塞和变色。5月3日,石达开被俘从富林解押成都时,他所留下的一万多部下,也全在大树堡遭到了清兵的屠杀。紫大地后山那一片赤褐的土地,相传就是殉难者的血迹染红的!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十多年后,就在石达开军队复没的地方,英雄的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党和毛主席的坚强领导下,于1935年5月9日,强渡川滇边界的金沙江,经过会理、德昌、泸沽、冕宁、大桥、拖乌、小铺子等地,行军八百五十五里后,在5月25日,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这一次,红军虽然同样遇到暴涨的洪水,但是,大渡河的激流,没有能阻止住人民军队的前进。以二连连长熊上林为首的十七位英雄,在红军机枪火力掩护下,从渡河点沙湾,在敌前实现强渡奇袭,迅速摧毁了敌军的抵抗,掩护大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这一史无前例的战绩,将永远记录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上。
回忆起中国革命史这光辉的一页,一位曾经亲身参加过这幕历史奇迹的老战士,兴奋地对我说:红军渡河以后,立即分两路沿着大渡河南北两岸,攀登着悬崖绝壁,连续四天,日夜兼程向西疾进。上空是敌机的扫射轰炸,下面是白浪滔天的洪水。每当夜幕降临,大家就点燃起千万只火把,火光映照着河水,宛如一条火龙腾游在深谷里。那时大家虽然疲乏到了极点,可是,“前进就是胜利”的信念,鼓舞着人们前进,前进,再前进!红军终于在5月30日,抢占了泸定桥,开始了翻越雪山草地的进军。
当时,流行的一首“红军入川歌”曾这样歌唱:
天险的金沙江、大渡河,
蛮荒的大凉山、彝族区,
我英勇红军,真正无坚不摧
占领了泸定桥,建大功,
我们创造了中国历史新记录,
我们取得了两大主力的会合,
勇敢前进,勇敢前进!
消灭敌人,革命万岁!
时间又过了十六年。胜利了的中国人民派遣了一部分人民军队,又来到了大渡河边。他们在肃清国民党残匪之后,风钻洋镐变成了手中的武器,就在当年红军经过的大渡河岸上,开始了向大自然的进军。
你看,那尘灰弥漫的山岗上,四川石棉矿的工人们,举起了劳动竞赛的红旗。噜噜发响的高空架索道,飞送着晶莹发光的石棉矿体。它那洁白的纤维,像发丝那样柔细,可以编织成各种石棉成品,用来绝缘、耐酸、耐碱、耐高温,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贵重器材之一。据史书记载,后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的一件烈火烧不燃的仙衣,就是用石棉织成的。这个矿山,自1918年开采后,它的产品很快博得了中外的称誉。英国有位“石棉大王”收藏了一把一百零八公分长的石棉,就自认为“稀世之珍”,可是,这儿的石棉最长的却达一百二十八公分。这里矿藏丰富,矿床连绵数十里,年产石棉达一万余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棉矿区。
随着石棉矿的不断扩建,五年前还只有六、七间茅屋的荒坝,现已变成了新兴的拥有四、五千人口的工业城镇,一幢幢崭新的瓦屋楼房,屹立在大渡河河岸上。(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