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安徽多灾之年出现千斤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16
第3版()
专栏:

安徽多灾之年出现千斤社
新华社合肥13日电 安徽省江淮之间的山区、丘陵区和圩区,在多灾的1956年出现了五个“千斤社”。它们的平均产量都比丰收的1955年增产五成左右。
这五个“千斤社”是岳西县的团结社,潜山县的林建社和中心社,宿松县的铁尺社,桐城县的公园社。这五个社共有耕地三千一百亩,每社每亩平均产量都超过千斤,最高的是一千零四十斤,最低的是一千零一斤。
这五个千斤社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利用合作化的优越条件,积极的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农业生产改革。岳西县团结社,地处大别山区,农作物受到山区恶劣气候的影响,但他们从扩大午季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着手,使全社一百四十一亩土地获得平均每亩一千零一斤的收成。潜山县中心社八百零九亩耕地全在起伏不平的山岗上,是全乡十四个农业社中土质最差的一个,但由于他们积极兴修水利和改良土壤,并且增加了复种面积,使每亩产量提高到一千零三十九斤十四两。桐城县公园社处在三面有水的圩区,全社每人平均只有一亩零七厘地,过去每亩最多收六百斤,农民生活很苦,去年办了高级社,大面积推广了双季稻,共栽七百五十六亩,每亩产量也达到一千斤以上。
这五个“千斤社”的增产事实,大大鼓舞了周围农业社推行农业生产改革的信心。岳西县团结社附近,已有石咀、溪河两个社学习了团结社的经验,制定了争取在1957年成为千斤社的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