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批评和团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16
第8版()
专栏:

批评和团结
彭鼎
关于诸葛亮的忠诚、才智和谨慎,历来讲得多了;但还有他的谦虚,是值得特别讲一讲的。
公元二百二十三年,刘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在这时候,诸葛亮特地对“群下”进行了两次关于批评和团结的教育。
他说:对问题进行讨论,是为了“集众思,广忠益”。要是避小嫌疑,不敢反复提出不同意见,只会使事情受到损失;反复讨论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好比抛弃破鞋而获得珠玉。但是,他又说:一般人很难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徐庶做到了;还有董和,参署七年,看到我处理事情有不周到的地方,常常十多次地提意见。他说:大家如能像徐庶、董和那样,为了尽忠于国而敢提意见,那么,我就可以少犯错误了。
他说: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等四个人,都是勇于对我进行批评和谏诤的;虽然由于我的资性鄙暗,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我同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好合的,可见对我直言是不必顾虑的。
二百二十八年,在“失街亭”的那次失败以后,诸葛亮斩了骄傲误事的马谡,却把主要责任归于自己,请自贬三等,又奖励了谏马谡的王平。他又告诫部下说:“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古人提倡谦虚、欢迎批评的言论多得很;但像诸葛亮这样的说得诚恳、切实,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始终如一的,却不多见。他把没有完全采纳别人的意见,归之于自己的“资性鄙暗”;他把别人对他的缺点的批评,作为“忠虑于国”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别人对他的缺点的批评,于事业的胜利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地方,实在使我非常感动。
诸葛亮的谦虚,是以忠诚为基础的;他的才智,则是忠诚、谦虚和谨慎的产物。因此,在人民解放军中,称发挥集体智慧的会议为“诸葛亮会”,那是很有意思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