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消除“囤积居奇”的风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21
第2版()
专栏:

消除“囤积居奇”的风气
本报记者 金雨困
新年过后,在沈阳同一些工厂的同志接触中谈到今年的生产任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一方面信心很足,同时大家又都感到今年的日子不好过。不好过的是,去年原材料的供应紧张了一年,今年仍然紧张,而且可能更紧张些。沈阳一般国营工厂,国家调拨的材料仅能满足生产需要的50%左右,有的仅有30%上下。材料缺得这么多,日子自然不会是轻松的。
现在看来,要靠国家多供应些材料来缓和紧张情况,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者根本没有。出路只有一条,充分发挥现有物资的潜力。
有人认为:去年在挖掘原材料潜力上打了一年算盘,许多老底子也就挖得差不多了,今年还要挖,究竟有多大潜力可挖?信心不大。当然,今年继续挖掘潜力,困难要比去年多些,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认为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也是缺乏根据的。
原材料的潜力究竟有没有?且看下边的事实。
要摸清企业的家底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它却很难瞒过银行的眼睛。先从银行掌握的资金表来看企业库存情况。从去年材料供应呈现紧张以来,企业的库存量几乎月月上升。畸形的现象是:一方面某些企业需要的原材料严重不足,而同时某些不需要的材料(但在其它企业却是极感不足的)却大量超额储备和积压。据沈阳五十五个国营工厂的统计,超额储备和积压的物资就达五千四百多万元。这种情况,不仅止于沈阳是这样。据辽宁省一百二十五个国营工厂统计,超额储备和积压物资数达一亿五千多万元。省市地方工业去年三季度末统计,超额储备的物资五千三百多万元,超过全部资金定额的40%以上。
这是总的情况,再看具体例子。例一,沈阳电缆厂。这是很重要的企业之一,在材料供应上加以照顾很有必要。但他们储备过多,就影响其它企业的用料。据去年11月末的调查,库存占用资金三千七百多万元,超过资金定额二千五百万元的48%,其中银行信贷额就达一千二百万元。仅九个品种统计,超额储备五千六百多吨,其中超额储备的钢带即够一年九个月使用,市场上奇缺的有色金属铅铝等,在这里却是大量积压。
例二,沈阳第一、第二、第三和大连机床厂四个厂,1955年末材料结存为四百八十多万元,1956年三季末增到一千多万元。增加了一倍多。超过国家批准的资金定额六百多万元的80%。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1955年末材料结存为二百多万元,到去年第三季度末遽增到五百三十万元,增加达一倍半以上,超过资金定额近三分之二。这个厂仅生铁,废钢铁及不合格的优质钢就积压九百三十八吨。沈阳第二机床厂去年三季末的库存,也为资金定额的一点八倍。
例三,沈阳第一机械厂1955年年末物资结存四十六万元,去年年末是一百四十五万元,增加了两倍多,以电动机为例:1956年全年耗用量为七千二百多台,国家平衡和上级拨入就有七千九百多台,加上库存四百多台,不仅够用,而且还多余一千一百多台。但是这个厂又购入三千一百多台,除以八百二十多台和兄弟厂换材料外,还积存电动机三千五百多台。
促成这种过早过多地超额储备,甚至对本厂并不需要的物资也进行大量囤积,主要是本位主义思想在作祟,一方面掌握了大量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作为“物物交换”的资本。如有一位厂长,就曾这样指示供应科:“不好买的多买点,关键的多买点,大量需要的多买点,金额不大的多买点。”在这个指示下,供应部门见货就买。到去年年末,这个厂积压本厂不需要的钢材、滚珠、电动机等达五十万元,而该厂资金定额仅九十三万元。另外,有一个企业由于大量储备了市场最缺的钢铁管材,以致年终连一万五千元的工人工资也无钱发放。
如果能够把各系统各部门的仓库都打开来,将本系统本部门并不需要、而旁的系统旁的部门十分需要的物资,将本系统本部门储备过多而其它部门严重不足的物资,加以合理的调剂,就能使现有物资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去年11月沈阳市人民银行仅调查了冶金工业部供应办事处在沈阳的一个仓库,就发现库存二千多万元的物资中,就有八百二十多万元是长期不动或很少动用的物资,其中有的已积压三年以上,少的也有一、二年一点未动用过。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目前亟感不足的钢管、钢板、三角钢、滚珠等。由于材料长期停留在仓库里,有些材料已发生变质和自然耗损现象。这些积压物资,有的是在前东北工业部和前重工业部时期就积压的,划归冶金工业部以后,对不合乎冶金工业需要的物资也未处理,当物资供应发生紧张现象以来,对长期积压的物资就更不愿放手积极处理。在其它仓库里,类似的情况也不少。
上面说的仅是帐面能看到的问题,实际上帐面以外的文章更多。最近,沈阳市监察部门联合其它单位对企业库存进行了一次检查,就发现少报和隐瞒库存量的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在被检查的四十二个单位中就有三十二个单位有隐瞒行为,有的情节还十分恶劣
(当然也有的是由于管理混乱而并非有意打埋伏)。沈阳第一工业局所属九十多个厂子库存钢材很多,在统计部门帮助下算了一次帐,上报库存为一万零一百多吨(包括局和公司库存),今年1月1日普查上报为二万一千多吨,增加一倍。其后,监察部门检查了该局所属三十四个单位,就发现比普查上报数字少报二千二百多吨。市手工业局去年年末预计木材库存是二百多立方公尺,但仅从一个局属仓库检查,就发现木材一万四千多立方公尺,相当于三百七十个火车皮的木材。过去这个单位一直被认为家底最“苦”,实际上他们一个仓库的木材,就占了地方工业木材储备总量三万立方公尺的近半。沈阳木器厂上报木材数是二千七百立方公尺,实际是四千立方公尺,少报了一千多立方公尺。监察人员就问厂长为什么不真实上报?这位厂长坦白地承认:“我们主要是怕‘家底’的真实情况暴露以后,物资被调走或被平衡出去,或上级调拨的物资给削减了,因此就认为少报总比多报强”。这种思想在某些企业领导干部中是相当普遍的。
有些企业为了掩饰原材料储备过多或有意“压缩”库存,将一批原材料分散到车间或黑库中去。有这样一个例子,当监察人员到沈阳动力机械厂检查时,这个厂的厂长见面就说:我们这里没有问题。供应科长也在一旁说没有问题。厂长唯恐人家不信还说,我还可以给你们写个保证。监察人员说,不管有无问题,我们先看看吧!看看的结果却与厂长所保证的完全相反,仅从两个车间的黑仓库中就发现钢材二百五十多吨。这个厂总共上报的钢材仅九百五十多吨,而发现分散在车间里仓库中的就占了原报数的30%左右。
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这里还没有涉及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积压、产品工艺和设计落后所造成的浪费问题,而这些又是挖掘潜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沈阳市计划部门的估计,全市分散在各企业和供应部门仓库长期积压的金属材料不会少于四、五万吨,积压物资的价值约在一亿元左右。这个数目相当于全市国营工厂去年资金定额的一半。
因此,尽管当前物资不足,但是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的物资仍然还是很多。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原材料的潜力不仅很大,而且也是多方面的。要挖掘这些潜力,目前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彻底弄清企业家底的问题。这需要组织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发动群众认真清查库存,彻底鉴别哪些是本企业生产需要的,哪些是本企业生产不需要的,哪些是合理的储备,哪些是过多过早的超额储备。最近由监察部门为主的检查,虽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但由于检查的重点仅在少报漏报,并不是弄清全部原材料潜力运用,超额储备以及积压的情况,而且这个检查除了地方工业以外,在其它部门进行得并不都很彻底。因此有考虑进一步进行全面的物资清查的必要,这是合理调剂现有物资的重要前提。另一个是如何统一合理调剂的问题。处理和调剂超储积压物资是极为复杂的问题。目前地方虽设有积压物资的处理机构,但由于权力不大、情况不明、办法不多,所起作用与所负任务极不相称,更难打破企业间、系统间、地区间的封锁和种种阻力,特别是国营企业积压物资处理权全属各系统自行掌握,地方更是无能为力。因此由中央和地方设立适当的机构,或扩大地方对积压物资处理权,很有考虑的必要,否则问题仍然难于解决。此外,互通有无工作虽有继续开展的必要,但目前这个工作显然问题很多,有的相反增加了混乱和人为紧张。因此有必要加强控制和领导,务必使互通有无在有关机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各企业间自发性的“物物交换”应加以制止。对目前特别紧张的物资,可以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动员企业将这些积压物资一律交给国家,以便进行统一的调剂分配,而对调出物资的单位所缺的物资,可优先照顾调剂,但不作为“物物交换”的条件。只有杜绝了这种混乱现象,才能消除目前企业相当流行的“囤积居奇”之风,只要现有物资能够得到合理的调剂运用,对缓和目前原材料紧张局面就一定有很大好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