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值得向他们学习——记北京京剧团的经营管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22
第7版()
专栏:

值得向他们学习
——记北京京剧团的经营管理
孙世恺
“过去的戏班有句话:‘宁管千军,不领一班。’如今,民间职业剧团的经营管理却非昔比了。”北京京剧团团长马连良谈过这样的话以后,我很有兴趣地去了解他们剧团的编制,发现这个拥有一百八十八人的民间职业剧团,只有六个专职的行政人员,其他事务工作全由演员、音乐和舞台工作人员兼任。由于他们善于灵活调配角色,不仅保证每天都有演出,有时还要组成两个演出队。它和某些国营剧团却成了显明的对照。
这个北京最大的民间职业剧团(共和班式的)编制得如此精干,并非过去某些旧戏班子“家长制”的管理。它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剧团生活朝气勃勃。由公选的老演员、青年演员、音乐舞台工作人员等十九人组成团委会实行集体领导,每半月开一次会,研究和决定剧团兴革和演出计划等重大问题。如在14日的团委会会议上,讨论和决定了全年业务工作计划和进一步整理剧团的方案,要求演员取消旧戏班遗留下来的“捧角”作风,绝大部分演员(除四个正副团长外)都担负扮龙套、宫女义务。马连良和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任正副团长,分别领导艺术、学习和业务工作。早年从富连成三科培养出来的老演员、名丑马富禄领导艺术委员会,具体领导排练和审查新戏的活动。由演员兼任的文化教员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文化学习班,剧团内许多自幼入科学戏的文盲都参加了学习。
剧团办公室副主任谭世秀、郝友向我介绍情况时,谈到剧团组织机构的作用和人员配备,以及团员艺术修养等,如数家珍一般熟悉。原来他俩也不是专职行政人员,是“场子”上的司鼓和司锣。他们说:我们四个正副团长主要是集中精力考虑研究戏,处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办公室负责剧团日常具体事务工作,直接领导演员队、舞台工作队、音乐队、演出科和总务科。组织机构完全按照艺术生产单位的需要而设立,办事就非常简捷迅速。前几天,团委会根据上演剧目的发展需要,决定吸收几名青年武戏演员和旦角女学员。我在剧团里亲眼看到他们的办公室主持这项工作,果然十分简便。
人们有这样的怀疑:马连良等名演员都担负剧团的领导工作,是否影响他们的演出和提高艺术质量呢?事实表明,观众每月都欣赏到他们许多戏,并不比过去少或表演水平降低了。有一次,我遇见剧团副团长裘盛戎,又谈起人们所关切的这个问题,他回答得更干脆:“剧团虽是大家当家作主,我们担负领导工作不能说毫不影响业务,但是要安排得好完全能解决这个矛盾”。他还举例说明自己的看法。从剧团成立以来,他们四个正副团长每月都能很好地完成剧团所规定的十四场至十八场演出任务,去年还有时间排演了“三顾茅庐”和“望江亭”等新戏。今后只要把演出日期稍集中,可腾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和排演新戏,又有功夫指导青年演员了。
我们许多国营剧团每年不是要政府补贴不少经费吗?这个民间职业剧团在经营管理上一贯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完全作到自给自足。有个演员介绍剧团经济情况时带着自豪的语气说:“我们剧团是自负盈亏,现在每月开支四万多元,既不需要政府的贷款,也不用补贴。”事实上,这个剧团每月收入除去开支还留有公积金、福利基金和服装道具折旧费等。
剧团为保证演员的工资收入,实行了按劳取酬的“六四”基薪分红制,较每天“分份制”和每月固定薪金制都优越,既保证全剧团人员一定的收入,又促进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月里,张君秋原定十八场戏,他觉得自己有精力和时间,主动要求增演一场戏,并表示今后再多增演几场。一般演员也愿意多登台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长期以来,有主要演员参加的演出平均上座率都达到95%,这样就保证剧团每月有一定的收入。这个剧团还有较好的劳保福利制度,团员的婚、丧、生育都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因公致伤由剧团全部负责医药费。
在剧团里,有北京市文化局派去一个辅导小组,长期在政治上和业务上进行辅导,帮助艺人们改善经营管理方法,丰富和扩大上演剧目。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也如同辅导北京市二十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一样,是支持这个剧团的一股可贵的力量,经常供给剧本和派导演帮助排新戏。辅导小组还帮助这个剧团建立起党、团组织,在艺人中有较好的政治生活,大家团结如坚石,有力地保证了剧团健康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