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23
第4版()
专栏: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本报记者 秦军光 章皆淳
在我们祖国的西南边境,横断山脉的南部,有一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这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州包括潞西、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保山、腾冲、昌宁、龙陵十县和畹町镇。前六县习惯上称边六县,与缅甸毗连,约有四百公里的国境线。州内居住着汉、傣、景颇及傈僳、崩龙等十数个民族,共一百五十多万人。
在北方已是大雪纷飞的时候,这里正是一片春秋景象。燕子在天空飞翔,野花在路旁盛开,村寨在大青树和大竹丛构成的绿色屏障中隐现。早上起来,习习凉风,颇有几分秋意;举眼一望,碧色的群山蒙着一层淡淡的轻纱,朝霞在峰峦间移动,又是十足的春天景象。在下午,蓝蓝的天上泛着朵朵白云,煞似深秋,但天气却热得有如初夏。
这是一块肥美的土地,许多地区,粗耕疏种,不薅草也不施肥,每亩就可收四、五百斤谷子。潞西三台山崩龙族农业社,去年改进了耕作技术,实行了合理密植,没施肥,一亩就收了一千多斤。保山保场乡红旗农业社,去年在烤烟田沟边套种的山药中,最大的一个长达一点三五尺,有八斤重。怒江农场的甘蔗每亩收到两万斤。保山稻街坝棉花生产合作社,去年有三十六亩棉花,每亩收到皮棉九十七斤。在龙陵,棉花采摘后还可再收一季再生棉花。咖啡在别处,旺产期中每株年产一斤都算不错的;在这里,培植得好的,平均产量可达五斤。野生的龙舌兰到处都有,每花一个劳动日,就可以采制得五、六斤耐腐的渔业用麻。水果是四时不断,曼山坡、牛肚果、菠萝、芒果、芭蕉、香橙等等,几乎是到处都可以见到。木棉、橡胶、柴梗等也都生长得很好。这里有着发展牧畜业的良好条件,饲猪的野草野菜,遍地都是。全州现有猪四十四万头,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平均每户有一点五头。牛、马、骡、驴、羊等也比195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
但是,在过去,这富饶的土地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从公元前一百三十年汉武帝“通西南夷”置郡县以来,这里的人民一直处在统治者的重压下,绝大部分人都是过着少吃无穿的日子。生产技术低下,水田是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许多旱地则是“刀耕火种”。医药卫生更谈不上,不少地方成为“瘴疠之地”,疾病来了,整个寨子死得不留几户,以致有什么“瘴气区”、“疟疾区”、“要下怒江坝,先把老婆嫁”以及诸如此类可怕的话语。
只有解放以后,这里才踏上自己应走的道路。各族人民都按自己所需的方式走向美好的未来;有些地区以和平协商的办法进行了土地改革,有些地区则采取了直接过渡的办法。广大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各民族上层人士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现在,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州总农户的66.7%,去年有90%以上的合作社增加了收入。手工业基本上合作化了,地方国营厂矿也已有了四十个,去年全州地方工业总产值要比1953年增长六倍以上。保山、潞西等县生产的步犁、打谷机,龙陵生产的瓷器,芒市的桔子酒、菠萝酒,腾冲的铁和保山新华工厂生产的各种轻工业品等等,日多一日地供应着各地的需要。即将投入生产的怒江糖厂,每天可生产五万八千六百斤白糖、一万四千五百斤红糖和二千六百斤酒糖。各民族已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人阶级,目前州内民族工人的总人数已比1953年增长了64%。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一天天地改变着。现在各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知识分子,不但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现在全州有中学九所、小学九百七十四所。成年男女也有了学习的机会,民校办起了一千四百一十五所,还有扫盲队一百多个。医药卫生方面更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卫生保健人员一万一千多人。自治州首府芒市,解放前是有名的疾病流行地区,恶性疟疾和鼠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每一百个人中就有八十五人患疟疾;现在每年发病率已降低到2%以下。瘴气最盛的怒江坝也建起了国营农场、垦荒农庄和现代化的糖厂。
在德宏自治州里,各族人民正沿着本民族应走的道路前进,这里的经济面貌在迅速地改变着,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