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开垦热带宝岛的年轻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24
第3版()
专栏:

开垦热带宝岛的年轻人
黄向青 周围
1955年冬天,当华北各地青年奔向黑龙江草原垦荒的时候,广东省各地的青年也纷纷组织了志愿垦荒队,一批一批地渡过琼州海峡,来到被誉为祖国热带的宝岛的海南岛上来。
最初来自广州的二百九十八名男女青年,在琼山县陈秀乡和毗邻的大山乡境内建立了第一个集体农庄。农庄副主席何绍雄,带领着我们参观农庄的垦殖场地。这个直爽健谈的青年,在我们来访时说:“让人们知道,不仅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在热带的岛上也有青年人在为祖国开垦荒地!”
荒地是一望无垠的,因为台风频繁,这里很少高大的树木,到处丛生杂草荆棘和抗风力强的低矮灌木林。现在这儿已经出现了新的景象:坡连坡、片连片的香茅草、南椰,丛丛撮撮地在阳光下闪耀着;在低伏的山坳里,有着比人高的甘蔗林,微风吹过,又长又宽的叶片互相摩擦着,发出“沙沙”的喧声。
何绍雄兴奋地对我们说,政府一次就划给我们一万多亩土地,还调来了拖拉机。地面上尽是荆棘杂树,地下还有树根石头,拖拉机手看了也皱眉头。一年来,我们辛苦地开垦了将近二千亩土地,其中一千多亩种上了香茅草,其他还种有水稻、蔬菜、甘蔗、南椰、薯类等。垦荒队养了成百只牛、羊和猪,砖瓦窑和豆腐房已经开始生产,今年还要建立香茅油加工工厂……。
二百九十多个庄员中,只有四五十个人是来自广州郊区的,其他都是工人、学生和未就业的家庭青年妇女。这些没有抓过锄头的手,在第一天把指头都磨出了血泡,痛得眼泪直掉;许多人睡在床上哼哼不绝,因为他们肩膀腰骨酸痛得利害。但是这些苦处都是预料到的,大家并没有动摇,血泡破了就用手帕包起来,用毛巾把肩膊垫起来继续干。
海南岛的气候炎热,水沼地里的蚂蝗特别多。刚来时,姑娘们看见蚂蝗都毛骨悚然,呱呱地乱叫乱跳;现在,谁也不怕了,看见蚂蝗就随手一泼,粘在身上就把它拉下来扔掉。
1956年3月,当种上第一批庄稼时,严酷的旱灾降临了。党、团支部及时地号召大家突击抗旱,在一个多月里,不分昼夜地轮流挑水灌田;河水干了,就凿井取水。终于使荒地长出谷物来。产量也达到了当地一般的水平。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畜牧副业和蔬菜地区。在一条幽静的小河对岸的阔地上,建立了三座猪寮。几个年青的姑娘,挑着一担担的水从小河边飞奔回猪寮去。何绍雄对我们说,养猪组长梁章本来是广州市郊的养猪能手;这里还有些中小学生,他们都决心成为畜牧家。去年10月,这个猪场已经运往广州六十头猪。
绕过猪寮,沿着小河走去,是一垅垅瓜菜田。十九岁的蔬菜组长阮少琼正蹲在一畦刚发芽的菜地前凝神观察着什么。她告诉我们,海南岛的阳光比大陆强烈,特别是夏天,蔬菜很难生长,过去,吃菜得从大陆运来。但是由于庄员勤于灌溉,这里的蔬菜生长得还算好(平均每亩收获蔬菜二千五百斤),不过,比起广州郊区的产量还是差得远。阮少琼很有信心地说:“我想研究研究热带种菜的问题。”
阮少琼同我们访问过的许多年青人一样,对垦荒事业抱有很大的信心。她初中毕业时,曾经想当一名拖拉机手,想到鞍钢或者玉门去;当她知道地质学校招生,她又想当一名建设祖国尖兵的勘探队员。正在那个时候,她从报纸上读到了北京青年垦荒队的志愿书,读了胡耀邦同志“热爱海南岛,建设海南岛”的报告,于是她决定到海南岛来,她要让荒地种满橡胶、剑麻和香茅草,使它对祖国工业建设发挥巨大的力量。
7月的一个晚上,太平洋上的台风又袭击海南岛了。阮少琼从睡梦中爬起来招呼队员们去抢救猪棚。庄员们顾不了危险,冲进了黑茫茫大海般的旷野,摸索着到了猪寮,这时大家全身里外都让暴雨打得湿透了,但还是跟养猪组的同志们一起打桩子,扎绳拉索,把摇动的猪寮稳固下来。台风过后,所有的猪没有受到损害,但阮少琼却病倒了几天。
离开农庄之前,我们问过何绍雄:“家乡好还是这里好?”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家乡当然好!但他又望着旷野,伸开两臂,用洪亮的声音说,“这儿也实在太可爱了!再过几年,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起来。那时候,年青人都要成对成双了!”(附图片)
荒地上已盛长着瓜叶,这是庄员们在理瓜蔓和除虫。
牛群在吃草,庄员们在树下休息,读书。
黄向青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