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一副对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01
第8版()
专栏:

一副对联
彭鼎
“喜能歌舞,怒能战斗”。
这是三国时魏的任嘏的话。1946年,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时,我在行军中,在热河的一个屯子里宿营,偶然翻到一本破书(书名现在已经记不得了),看见这两句话,极为喜欢。
我觉得,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精神,就有这样的一个方面。喜劳动人民之所喜,怒劳动人民之所怒,歌舞起来酣畅,战斗起来顽强。在小说和电影里看到的苏联红军如此,在实际上看到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也是如此。在革命军队身上,这两句话所形容的,可以叫做革命的、乐观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战斗的乐观主义罢?
当然,任嘏当时说的这话,是拉扯不到革命的意义上面去的,但它反映着人类一般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之低。那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同自然力和猛兽进行斗争非常困难,因而在生产斗争中必须非常顽强。而他们在每一次获得胜利之后,喜悦也非常巨大,载歌载舞,而且用绘画记录下来,不但为了庆祝和纪念已得的胜利,并且为了鼓舞下一次的战斗。至于任嘏的那两句话,它所具体反映的,也许就是当时由曹操作为代表而提倡的所谓“通脱”的风气。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曾经指出,与汉末的“清流”的固执习气相对立,曹操在各方面提倡“通脱”,其中包括乐观精神,这也实在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个性的活跃,使人生更富于生活的活力。曹操本人,正是既能战斗,又能歌舞的。他打了很多败仗,也总不泄气,满怀信心地继续战斗。曹操的事业之终于胜利,汉末、魏初的文风之所以“清峻,通脱,华丽,壮大”(鲁迅的评语),我看与曹操所代表的这种乐观精神是有关系的。至于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则要请教于历史学家。至于曹操这人的政治评价,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彻底解放和无限幸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极艰巨的斗争。参加为这种伟大目的的斗争,这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喜悦,而这种斗争的每一胜利,又给人带来更大的喜悦,这喜悦又推动斗争,向更大的胜利前进。所以,现在的革命者,为人民而喜,喜是大喜,对敌人而怒,怒是赫怒,这种喜怒,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因此,革命者的战斗和歌舞,也具有非常崇高和彻底的性质。
解放以后,我常常想起任嘏的这两句话,并想给配上另外两句,足以表现革命者的另一方面的精神的,凑成一副对联。想来想去想到了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对仗是不工整的,但意思是很相称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把全部劳动,不论脑力的和体力的,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所以,“勤靡余劳”,也是革命者的特点。但是,紧张的劳动,要保持平衡,要有节奏,要不陷于疲惫而能长期有效地为人民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心有常闲”的精神。这种“心有常闲”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也说不清。但好像,第一,是自然。1940年,太行山上抗日根据地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听朱总司令的一次讲话,他讲到“吃苦要吃得自然”,听的人都很感动。吃苦要自然,紧张的劳动也要自然。这“自然”的意义很丰富,主要是为革命的自觉性。其次,是工作有计划。全面考虑,长远打算,分清主次,循序渐进,这就能够做到劳动虽然紧张而精神却从容不迫。第三,是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在政治的原则范围内,正确地发展个性,私欲少,私忿少,这就会不积滓秽,不背包袱。诸葛亮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个人问题上的淡泊和宁静,是很重要的……。所谓“心有常闲”,就是这些意思罢?但总之,决不会是经常无所用心或心不在焉的意思。构造复杂而速度极高的机器,能够长期正常地运转,而不致破坏,是有规律在调节它们的。“心有常闲”,也许就是调节紧张劳动的一种什么规律罢?
现在的人们,一般地,在党的领导之下,“怒能战斗”和“勤靡余劳”的精神是充分的,但据我看来,“喜能歌舞”、“心有常闲”的精神,却为许多人所缺乏。这缺乏,有客观的原因,因为旧的生活方式的传统本来太贫乏;新的生活条件的创造一时还赶不上需要等等。但个人的修养,却有第一性的意义。我们看到,许多负全国责任的领导同志,日理万机,而始终平心静气,生动活泼,甚至公余还有赋旧诗的兴致和心力。这决不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天赋,而是,在全部生活中真正贯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缘故。
“喜能歌舞,怒能战斗;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我是多么希望能够修养到这地步呵!倘有擅长书法的同志,为我写出这副对联,挂在我的工作室里,这对我,也是很大的一种喜悦和鼓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