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下垂的红箭头一定会昂起头来——记全国农业展览会畜牧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02
第3版()
专栏:

下垂的红箭头一定会昂起头来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畜牧馆
王一平
走进全国农业展览会的畜牧馆,讲解员就把我们带到一幅地图前面,那是我国几种主要家畜的分布图,牛、马、羊、猪、驴、骆驼各自站在自己出产的地方。在图上几乎找不到我国哪个地方是没有家畜的。要是再把鸡、鸭、鹅、兔等等都放在上面,图上就会挤得更加满满的了。再往前走,展品台上放着许多漂亮的毯子、皮鞋、皮箱,玻璃柜里有各种皮毛,有使人一见就想吃的熏鸡、板鸭、牛奶、猪肉,还有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梳子、牙刷、皮带……。这些东西都直接来自牲畜身上。
牲畜的用处远远不止这一些。这里有几张照片:浙江宣平县先锋农业社1955年比1953年多养了十四头牛,多积了一万四千多担厩肥,每亩就多收了二百斤粮食。讲解员还告诉我们:一头牛的粪尿可以肥田八亩到十二亩,一头猪的粪尿可以肥田两三亩。如果没有这么多活的“造肥机器”,要保证农业增产是不可想像的事。还有一块图版,表明各种畜产品出口能够换回来的建设物资。从总的数字看,1950年到1956年出口的畜产品,共可换回九百七十九万吨钢材。这个数字比我国1957年计划的产钢量要多出一倍多。
在我国国土上大约有二分之一是牧区,那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我们在畜牧馆的优良畜禽场里,看到了产毛又细又多的新疆细毛羊,高大俊俏的三河马,还有产二毛羔皮的滩羊。这些都是牧区的宝贝。畜牧馆里陈列着许多照片和图表,介绍几年来牧区的生产情况和牧民的美好生活。许多牧民组织起来以后,定居下来,不用再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了,儿童们也能上学了。打草机、奶油分离器等等在单干的时候买不起的机器,现在也有了。这里有在新疆前进牧业社拍的照片:一个女社员正在用奶油分离器提取奶油,另一些社员在用机器铡草。他们的愉快通过照片传给了观众。
许多观众围在一个小玻璃柜前面,柜里放着一篮鹅蛋和两盘鸡蛋。鸡蛋有普通的鸭蛋那么大,鹅蛋却大得有点惊人。一只鹅蛋和成人的手掌差不多长,最重的一个有十二两重(在北京市场上卖的鸡蛋要七、八个才有十二两)。有经验的观众估计:那篮子里最小的每个也有半斤多重。吃过这种蛋的人就自动当了讲解员,说一个蛋能炒一大碗,饭量小的一个人还吃不完。在畜禽场里我们看到了生这种蛋的鹅——广东狮头鹅,它比一只小羊小不了多少。同狮头鹅作邻居的有羽毛纯白的北京鸭、红嘴花毛的台湾鸭和以产双黄蛋闻名的高邮鸭。
畜禽场里还有各地培育成的许多优良品种,一匹铁岭当地马和阿尔登马杂交的后代,才两岁,个子就像一匹大马一样高大。这种杂交马能拉四千斤到六千斤,而当地马只能拉两三千斤。蒙古牛和荷兰牛杂交以后,第一代就能比她母亲多产三倍牛奶。
一个羊栏里住着蒙古羊,这种羊每年只能剪一点二公斤羊毛,毛也很粗。可是,她如果同新疆细毛羊杂交以后,就大大不同了。她隔壁住着这样的后代:杂交第一代每年能剪毛三公斤半;第二代就能剪六公斤,而且毛还变细了。这就是“万里赶羊”的人们要跋山涉水从内蒙古到新疆去运羊的原因。
河南南阳牛和山东西部大黄牛也吸引着很多观众。个子稍为矮一点的人,站在它们身旁就看不见它们的脊。两头南阳牛拉双轮双铧犁,每天可以耕七、八亩地。
鸡舍外面女观众最多,看到这些又大又肥的鸡真舍不得离开。普通的大鸡每只不过二、三斤重,这里展出的江苏浦东鸡,公鸡十斤零六两,母鸡九斤重,说明牌上写着:最重的有十二斤。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新狼山鸡,一年最多能生三百二十三个蛋。本地狼山鸡一年只能生一百五十个蛋。
× × ×
在综合馆大厅里,有许多图表用红色的箭头来标明各种产品历年的发展情况,大多数红箭头都是逐年直线向上升的。可是,关于畜牧业的一组图表上,红色箭头却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乐观,还得加倍努力才行!在这组图表里,有几种主要家畜的发展数字,从1949年到1952年的一段,每个图上红线都是往上升的。在1952年到1956年的一段,只有马和羊是上升的;骡子和牛上升得有限;驴的两段红线看起来似乎是平的,图上的绝对数字却标明1956年比1952年少了一万头;猪的箭头有点朝下,上面写着1952年全国的猪是八千九百七十七万头,而1956年只有八千四百四十一万头。畜牧馆里还有一组图片,是几年来人民对畜产品消费量的增长情况。这里,每一种数字都是上升的。不光是牛、羊、猪肉消费得多,牛奶、蛋类、毛织品的消费量也上升得很快。若是再到增产措施馆里走一遭,就会看到农业增产对牲畜的需要量也是越来越多。这种现状向农牧业生产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要发展牛、驴和猪,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馆里介绍了不少发展牲畜的具体经验。除了闻名全国的石门宋乡农业社养猪的经验之外,还有一些地区发展耕畜生产的经验。湖南南县在1955年有89%的母牛空怀;1956年许多农业社开始重视了耕牛繁殖工作,选养了好的种公牛和母畜,订了繁殖计划,结果空怀率下降到21%。辽宁省昌图县大兴农业社从1953年到1956年母牛每年的配种、受胎、育成率都是百分之百,母马每年的受胎率是80%左右。有整套的照片介绍了从配种到幼畜出生、成长的全部过程中,如何饲养管理的经验。许多做畜牧工作的观众,对这一部分很感兴趣。
饲料不足是当前很多地方发展牲畜的主要障碍。畜牧馆里陈列的多种多样饲料,展示了这方面的巨大潜力。洋槐叶、杏树叶、浮萍、菱角禾……,许多不被人注意的东西都是好饲料。除了野生的以外,还有许多可以种植的高产量饲料。玻璃箱里装着水浮莲,碧绿的叶子像甘蓝菜,下面伸着许多须根,有一尺多长。在广东,一亩池塘所收的水浮莲足够一百头猪吃一年。北方栽的苜蓿,种一次就可以连收几年。一斤苜蓿能抵得上半斤高粱的养分。有一张照片:棚架上结着累累的佛手瓜,一亩能收四万斤到六万斤。云南还有一种薯皮树,叶子能喂猪;这种树很奇怪,叶子越摘越长得快。
“粗料精做”也是一门学问。有一位观众看了展出的饲料样品之后,对他的同伴说:“花生秧子铡得这样细,牛当然爱吃了。我们喂牛,放一大抱草让它自己去啃,又浪费草,牛吃了也不上膘。”在一个玻璃匣子上放着青贮的玉米秸,走近的时候还可以闻到一阵清香。墙上有一幅画:一亩玉米秸晒干以后,只能供一头牛吃十五天;青贮起来就能供一头牛吃六十天,养分也比晒干的好。如果全国所产的玉米秸、甘薯藤、花生藤、马铃薯叶子都青贮起来,真是一笔可观的财产。
疫病是牲畜最大的敌人。畜牧兽医工作者(包括千千万万民间兽医在内)对畜疫作斗争的成就也在这里展出了。牛瘟是一种死亡率很大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我国发明了消灭牛瘟的疫苗,这几年又采取了许多防疫措施,1956年全国就没有发生过牛瘟。有一组照片摄下了制造这种疫苗的整个过程。现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养猪的人也最怕猪瘟,有时候一条猪得病,一村的猪都会死光。黑龙江省去年订了规划,全省要在三年内基本消灭猪瘟,去年一年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5年全省由于猪瘟,死了六十五万头,1956年就下降到二十万头。馆的尽头,还有我国科学工作者试制预防猪瘟疫苗的照片。
看完了这些以后,人们就不再为综合馆里那个有点下垂的箭头耽心了。我国发展畜牧业有着无穷的潜力和广阔的前途,这些红箭头一定会昂起头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